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对古建筑本质概念方面的揭示却不够深刻.运用科学社会学的观念,揭示中国古建筑在其形式背后的"空闻-社会结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哲理,将会为古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人杰地灵、古建筑遗存丰富的山西,有一位文博名家,他就是一生迷恋东方古代建筑,以研究、修复、保护山西古建筑为己任的原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  相似文献   

4.
电影与建筑因为彼此掌控着清晰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而不断地靠近并结合,从某种层面上看建筑是凝固的电影,电影是消解的建筑。本文以华莱坞电影为研究文本,以中国传统"意象与意境"理论与媒介地理学为切入点探索华莱坞电影中的中华古建筑,紧扣"建筑意象"与"建筑形式"这两组表现元素,观照并剖析华莱坞电影与中华古建筑的交互作用,从而建立一种解析华莱坞电影文本与创作主体由平面走向立体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其作用是遮挡屋顶端檐椽头,使其不受风雨侵蚀,以延长建筑的寿命;瓦当表面多饰有图案、文字等,故亦美化了建筑,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构体系,除地理、气候、资源等原因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稳定性的影响下得以延续发展,中国文化的兴衰决定了木构建筑的兴衰.  相似文献   

7.
中国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怎样让外国读者看懂并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外语工作者肩负的重任。文章从介绍反映安徽古代建筑书籍翻译中的特点入手,阐述译者应采用直译与意译互用的手法,把安徽古建筑的风貌展示在中外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人文、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此类文物建筑群以木质结构为主,易燃性强,火灾负荷大,火灾就成了文物古建的一个主要破坏者之一,一旦烧毁将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损失。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应当利用当前新技术、新手段来防止火灾的发生。本文将具体阐述建筑消防设施在保护文物古建筑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现象中国古建筑以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著称于世。林徽音女士指出:“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笔者将中国古建筑的屋面称作第五立视一般城镇,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瓦浪,隐没在其中的屋脊和飞檐翘角,玲珑古朴,气势张扬,加上屋脊上的龙蛇鸟兽等装饰及瓦当上的植物纹、几何纹、雷纹、人形纹等,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中国的“龙文化”。若将视面扩大到支承屋顶的梁柱上部,展现在  相似文献   

10.
建筑作为人文环境的基本构成,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固化。当前,古建筑始终面临着不可逆的损毁风险,为更好地保存其风貌特征,对日后修缮与维护提供确切参考,数字化重构是必然且高效的保护形式,而增强模型的标准化构建及数据流通性则是关键。参考《营造法式》理念,将侗族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侗族民居建筑营造特征为研究个例,将建筑构件划分为分类数据库,提出营造图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构想。运用主流建模软件所通行的函数语言为运行规则,从而得到模式化输出的完整模型。该方法从技术层面简化了古建筑的数字化制作流程,缓解古建筑复杂构件与结构的模型流通难题,为侗族古建筑的数字转化提供底层数据,对侗族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12.
周代宫室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代士、卿大夫、诸侯、天子等不同爵位者在住宅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贫苦人民只有一间房子,一室、一门;无宗庙.士是一室一房一堂,有正寝无燕寝而有下室,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一.卿大夫是一室二房一堂,有正寝又有燕寝一,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三.诸侯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三,三门(皋门、应门、路门)三朝(燕朝、内朝、外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天子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五,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三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别有二祧庙.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具有超薄氧化层的MOS器件,使用积分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栅隧穿电流与氧化层厚度关系的理论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HSPICE对MOS器件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定量分析了器件的工作情况,预测了在栅隧穿电流的影响下小尺寸器件的特性变化趋势。使用BSIM 4模型进行仿真的结果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15.
浇口设计是影响熔融塑料的流动、制品的收缩和最终尺寸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Moldflow软件分析了浇口的位置、浇口的数量以及浇口尺寸对注塑件翘曲变形的影响。结果发现浇口位置对注塑件翘曲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浇口的距离上,部位距离浇口越远,则其翘曲变形量越小;而浇口数量对翘曲变形的影响,除最差情形外,影响不甚明显;但浇口尺寸对翘曲变形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浇口尺寸的增加,注塑件的翘曲变形减小。该研究可对注塑模浇口设计提供有效指导,从而缩短模具开发周期和试模次数,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6.
众多的研究者都强调诗歌的创作重在意境创造.本文认为,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诗歌的创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完成在后,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意象组合形成意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公民”概念的本质及其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内容,其本质是公民身份,即拥有权利义务的主体。它区别于人民、臣民、市民等概念。“公民”在西方经过了古希腊罗马、近代的发展,在现代又随着社会互动、国际交往和人道思想的普及等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概念不断被扩展和修正,可以说,“公民”至今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作品的意境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但同时又不能等同,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感情的隐显,主体意识的强弱,新闻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但也可以用最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一语道破,即"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或者说,意象与意境,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由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兼及意境的营造、意境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的表现以及意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