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地上的“花儿王”——马生林花儿及宁夏花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六盘山山花儿,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生林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传人。六盘山山花儿传承久远,20世纪30年代的王洛宾深受其影响。马生林深受地域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影响,一生倾心于花儿演唱,对六盘山山花儿与河湟花儿的异同、花儿演唱与花儿积淀、花儿创作等都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在宁夏花儿世界里,他最具代表性。花儿的原生态保护,是花儿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六盘山花儿,已成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大流派之一。张明星花儿演唱与创作,正体现了六盘山花儿的重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他是没有进过学堂的花儿演唱与创作者,能用花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描述和记载地方历史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把花儿创作与社会和时代融为一体,对花儿的创作和演唱艺术,有自己独到的实践和体会,诸如花儿如何反映民俗文化、花儿调值创新、与民间文化和文学语言的结合等。作为民歌比较研究,由陈家珍的山歌看花儿,南北方民间民俗文化的表现主题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鸣  李丽 《学术探索》2012,(7):117-119
在市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判断和取舍。然而,不同的文化、伦理观所引发的争议和冲突恰巧证明了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并未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意识。本文在肯定女性主体意识的进步意义前提下,透过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解读,进一步探寻现代女性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亮 《兰州学刊》2011,(7):184-187
花儿在河湟流传地域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作用,作为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音乐事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湟花儿发源地的地理和经济概况,其次论述了河湟花儿多民族性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河湟花儿艺术表现上的多民族特点,分析研究了河湟花儿传承流变中的民族融合性及河湟花儿在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得出花儿这一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很可能发端于元代,盛行于明代和清代。它伴随着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变迁,至今流传于西北的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土等民族之中。“花儿”可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个主要流派,这两个流派的发源地均为今天的甘肃一带。目前西北各地“花儿”普遍面临失传的危机,亟需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8.
花儿的源流起于河湟游牧文化时期,历经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现在意义上花儿。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花儿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为研究多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花儿是世界上传唱民族最多、流传地域最广的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近年来花儿研究者和各地在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中开始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在探讨花儿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又要与时俱进的同时,提出了打造花儿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抛弃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叙事视角,从人性和人的价值高度把一度为传统文化所遗弃和否定的女性/母亲形象推出历史地表。在池莉等人笔下,女性/母亲们为了母爱而在传统的重压与生活的苦难中挣扎,她们的形象不再是完美的,甚或是粗俗和丑陋的。女性写作就是为了叙述或呈现形成粗俗而丑陋的女性/母亲形象的历史和文化成因,以及被种种历史和文化所遮蔽或无视的女性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并由此而呈现出女性/母亲形象的现实担当及其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花儿"整理者遇到方言土语,往往用同音字替代,而且每个人的选字标准不同,随意性较大,致使"花儿"用字现象特别混乱,严重影响着"花儿"的传承与传播。文中摭拾数例,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方言佐证等方法,力求考释"花儿"歌词中的本字,指出错字和同音替代字给"花儿"传承与传播带来的诸多不便,呼吁"花儿"歌词用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花儿"起源时间,有原始说、《诗经》说、北朝说、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和清代说等八种。"花儿"歌词中的语言承载着"花儿"的历史,可以通过"花儿"的语言,寻绎"花儿"起源的时间。从"花儿"中积淀的方言词、逆序词、"非人称代词+们"等角度分析,"花儿"应起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13.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新的一种山歌,深受这四(区)各民族的喜爱。 “花儿”从整体上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系统。洮岷花儿是汉族人民所创造和演唱的,而河州花儿则是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河州花儿所反映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史与习俗史。  相似文献   

14.
14世纪70年代,朱明王朝大肆移民,以南京朱家巷为代表的吴人被迁向西北,移居青海。同时江南籍贯的官兵也屯戍于青海诸边。吴人来,吴歌也随之而来。江南的“花儿”遂也成了西北的“花儿”。二者一脉相传。说“花儿”起于西北少数民族,不对;说“花儿”就是以青海为故乡,也欠确切。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2009年,甘肃等地联合申报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歌唱者中,有汉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在用汉语歌唱“花儿”的同时,会将本民族的语言融入其中.这些文化元素使“花儿”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使“花儿”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本文列举了“花儿”民歌中反映出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特征,试图揭示“花儿”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女性形象的分化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受到质疑和解构,女性逐渐成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主体。  相似文献   

18.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中州学刊》2004,(5):78-82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本文拟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父权文化中女性形象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撒拉族花儿是我国世界级非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但在当下,撒拉族花儿濒临失传.本文探讨撒拉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以期对它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建议作用.  相似文献   

20.
“花儿”是甘、宁、青、新部分地区的回、撒拉、东乡、汉、土等族用汉语传唱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情歌。同时,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花儿”也反映出这一地区各族人民的民俗、方言、宗教、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史书上找不到的重要资料。根据“花儿”的音乐特色、演唱方式、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差别,“花儿”又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本文主要考察河州型“花儿”中的情歌,分析河州地区(现主要指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地)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择偶观。本文所考察的“花儿”采用了《临夏花儿选》①中409首爱情“花儿”和《西北花儿》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