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成山 《北方论丛》2011,(2):127-130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现代性开辟的人类自由道路中,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完成了对现代性自由观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所确立的自由观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历史自由观"。历史自由观是对康德以来的现代性自由观的扬弃。马克思的自由观继承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马克思承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话语在以现代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期形成了以往历史叙事的基本格局。但中国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身份 ,使文学叙事与对这种叙事的历史讲述之间 ,出现了种种由现代性思维难以涵盖和解释的历史缝隙与驳杂之处。重新梳理历史的要义不仅在于丰富 2 0世纪文学史 ,更在于体现一种相对于现代性叙事 ,由他者角度形成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3.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本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展拓深化的发展过程,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影响中国政治统治几千年,并继续发生影响.毛泽东以人民民主专政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其内在矛盾,但不够彻底;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的基础上,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又一次超越;江泽民在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主张,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较为彻底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吴登峰 《江淮论坛》2009,(4):130-134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新的叙事策略的发现,军事历史题材小说摆脱了宏大叙事解体后的合法性危机,重新进入繁荣时期。但是这种新的叙事策略,在市场消费的作用下被过度使用,使军事历史题材小说陷入了过度复制的隐忧。这种自我复制,源于一种战争文化心理的制约。战争文化心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与现代社会相应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迷思,从而大大制约了中国军事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化,并使小说出现严重的类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许多优秀作品引人瞩目。究其原因,除了市场、评奖机制等外在因素,更主要的,还在于长篇小说精神价值、文体内在史诗品质的变化。这种史诗品质衍生为一种诗性理想,成为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无论是蕴涵丰富的诗意书写,还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现实主义叙事,抑或是回归古典的审美旨趣,都张扬出这种诗性建构的艺术追求。这一点,恰恰是文学本体在价值论上的自足意义,而长篇小说诗性品质的建构,则给新世纪文学创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刘宏志 《中州学刊》2003,(5):100-106
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不同时期产生在新中国文坛的不同小说形态。它们体现着各自的时代精神。本文对比研究了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 ,以人物形象的嬗变为切入点 ,从意义与行动、价值诉求与性格塑造、出身与性等三个维面对二者作一对比考察 ,分析了随着时代变迁 ,小说中人物行动由充满意义走向无意义 ,价值取向由集体转向个人 ,对肉体态度由神话到亵渎的演变。指出了作品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天然契合 ,小说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镜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每一个党务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本文就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与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工作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巫继学 《中州学刊》2003,26(4):24-29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经济中 ,劳动不仅具有自主性 ,而且具有雇佣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为劳动的自主性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技术基础。从长远的发展视角看 ,劳动必然能完全实现为自主劳动 ,而自主劳动终将转化为真正的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乡村小说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贾平凹、陈应松和孙惠芬等作家的乡村小说展示了乡村家园在城市挤压下的艰难现实,突出了"地域故土"的失落,彰显出城乡交融中的较量与冲突,追寻着失落的精神家园,悼挽着乡村文明的衰落,思考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重大生存问题,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痛苦与内心困惑.当然,这种城乡冲突叙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4.
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游民"问题颇受关注;但在文学作品中,"游民"形象却长期缺席.在这样的背景下,"游民"形象在新历史小说中的大量出现,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新历史小说中的革命叙事凸显出"游民"的暴力行为及其在革命中的破坏性,这意味着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化批判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