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能同时进入"SL+A(表度量衡的数量短语+形容词)"和"A+SL(形容词+表度量衡的数量短语)"结构的形容词有"重、高、长、宽、深、厚、粗"7个."SL+A"结构在句中作定语、谓语、补语、宾语、主语;"A+SL"结构在句中作定语、谓语、主语.两种结构可以相互转换,但"SL+A"比"A+SL"的使用更加灵活、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古今汉语的句子,是由句子成分按照一定语法关系表达次序结构而成的。古今汉语句子成分基本相同。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战》)这段话中“十年春”是时间状语。“齐师伐我。”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宾语。“公将战”“曹刿请见”分别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其乡人曰”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肉食者谋之”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又何间焉”是省略句,包括了状语、谓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V+到"结构句法平面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讨论了充当"V+到"结构的主语和宾语的有关情况,尤其对其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如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还归纳了"V+到"结构构成的各种句式类型.  相似文献   

4.
凡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的传统语法将句子分成若干成份,其中主语和谓语为其基本成份。但语义学家却不是这样来分析句子的,他们将句子的主要成分所组成的部分看成是基本语义单位,称为‘谓述结构’(Predication)。在这个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主语、谓语,而是主目(Arguments)和谓项(Predicators)。现在,让我们先看看谓述结构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复杂的单句     
一、课文内容(1)同学们参观了展览。(2)(已经上了岸)的战士[乘机]冲了上去。(3)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很]必要。(4)他躺<在床上>[呼呼]地睡着了。(5)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6)张班长和战友们[从泥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进。例(1)只有主语、谓语、宾语,而且由单词充当,是比较简单的单句。同例(1)相比,其余的句子比较复杂,是复杂的单句。有的除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外,还有连带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等,如例(2)有定语、状语。有的主语、谓语、宾语由词组充当,如例(3)  相似文献   

6.
形容词作定语时修饰主语或宾语,在句法上与其中心语构成直接成分;形容词作状语时修饰谓语,在句法上与谓语构成直接成分.但在语义平面上,定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其中心语,还指向句内的其它成分或句外成分;状语形容词的语义不仅指向谓语,还指向句子中的主语、宾语等体词性成分,形成了一种句法与语义相悖的结构.作定语和状语的同一形容词虽语义指向相同,但所表达的主观意义不同,修饰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不同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主要成分是句子的结构中心。在俄语双部句中,有两个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谓语必须和主语保持一致关系。当主语由名词、人称代词、名词化的形容词或形动词表示时,谓语和主语的一致关系简单明确,运用不难。但如果主语的表示法特殊,谓语应如何与它保持一致则不易掌握,常令人踌躇再三,无法决定。对于主语和谓语有这样的说法:“在句中表示所论述的主体(事物或人)的成分叫做主语;在句中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的成分叫做谓语”。但这只是意义上的定义,没有触及到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本质,未必妥当,如:Его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е…  相似文献   

8.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9.
句末名词句以“名词+ダ”结尾,名词前面必须有定语成分,且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具有同一关系或包含关系。由于句末名词意义虚化,需要定语成分的帮助才能充当句子谓语。定语成分补充说明句末名词的内容,句末名词则对定语成分的内容进行限定。在句末名词的定语从句中,主格标记「ガ」无法替换为「ノ」,这说明句末名词正在向助动词转变。句末名词句的不同意义用法在句末名词定语从句的层级结构上表现出差异,按照“所属、性质→相对时间→状态→动作(思考判断、感觉)、事件→传闻”的顺序,句末名词定语从句的层级结构依次升高,由现象层面上升到表达层面。  相似文献   

10.
英语造句的根本特征是主谓构造,包括语法性和逻辑性"主谓结构".逻辑性"主语一谓语"结构的逻辑主语采用中心词为主格形式的名词词组,逻辑谓语采用非限定动词词组或无动词词组,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意义表达单位.该结构既分布于大句,也分布于小句,既可以是从属结构,又可以独立存在.在一定语境下实现意义表达的简洁化是其主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3.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相似文献   

14.
香港本土作家西西的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趣味性,不但给作品带来了新鲜感,拓展了作品内容的表现空间,而且还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对香港的都市关照.这是建立在儿童视角之上的对香港的独特观察与感受,充分表达出"港岛吾爱"的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15.
香港实验作家西西的创作富于变化,对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是西西实验小说的核心。西西小说实验的第一步是通过独特的叙事,形成对被挑战对象的质疑、反省、否定,建立另一种声音。西西建立另一种声音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叙述结构的相互冲突和重写经典。对于每一种方法,西西又有不同的尝试和演进,这些叙述方式的实验也体现出西西对叙述的自省。  相似文献   

16.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创意地设定了三层叙述结构、两种叙述视角和两套叙述话语并使之融为一体 ,合力建构了《呼兰河传》的先锋叙事。文章进而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传世的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   

17.
洪三泰论     
洪三泰是近年广东文坛上一位多产高质、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他最初以诗歌创作引人注目,接着以电影文学剧本《女人街》、报告文学《中国高第街》以及大量散文、小说作品在较大的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对洪三泰创作的美学价值和独特成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人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他们努力挣脱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的欲望化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又感到了身体下坠、灵魂撕裂、纯真丧失的痛苦.实际上是他们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积极自觉地进行社会文化接受、改建和创造等主体性行为的结果.因此,70年代后的"另类写作"尽管令人瞠目结舌,但却有着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创新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类自传”作品迥异于传统的自传,不仅有作家自己成长、发展经历的自述,而且间有议论和想象的成分,文体显得更加自由,兼有小说、随笔和杂文的特色。当代三位女作家虹影、毕淑敏和徐坤于2006年推出的《我的人生笔记》三部同题作品,具有典型的“类自传”特征,在叙事上共同呈现出零散叙事、情绪化叙述、图文结合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虽然不如鲁迅、冯至一样具有鲜明的存在思想,但以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眼光视之,萧红仍不乏许多深刻的存在思考,主要体现在其三大文本《生死场》、《后花园》、《呼兰河传》上。论题在这三大文本基础上立论,从而发现当前萧红研究中许多还不为人所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