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泉涌 《金陵瞭望》2005,(15):15-15
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这已成众多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一次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说明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也不均等。而参与这次调查报告撰写的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文东茅更是认为: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家庭背景对不同年代教师的影响有重要价值。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分析法及访谈法为辅,选取广东省某市156名教师作为对象,研究发现:教师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母亲受教育程度比父亲低;教师父母亲职业比较单一,职业地位较低的农民、工人占的比例较大;不同年代的教师,家庭背景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教师职业受其家庭背景重要影响;家庭背景优劣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呈现;家庭所处阶层不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也不同,家庭背景越差的教师,工作满意度越高;教师的自信心以及教师综合能力也均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证分析研究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母亲的职业阶层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利用微观计量模型探索农民对子女大学教育的经济价值判断。从农户家庭信息和经济状况等维度识别出了显著影响农民对子女大学教育经济价值判断的变量,并计算了这些变量对农民子女大学教育的经济价值判断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子女的平均养老成本越低,农民的养老保障越大,从而没有动机送子女上大学;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越高,越相信子女受过大学教育后能改变子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因而越有动机送子女上大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在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将最终影响到就业的质量.实证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就业质量偏低,其中就业质量受社会网络阶层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网络阶层分布越广,工作收入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与雇主的心理契约达成状况亦更佳.此外,网络规模越大,工作满意度越高.而网络紧密度与工作收入、参保概率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社会资本存量,最大程度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用,笔者提出若干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通过对201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育龄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流动感知与其二孩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个人收入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所在家庭拥有房产数量越多,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越强。不同主观流动感知的育龄女性其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认为自己过去十年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预期未来十年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处于转型中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差异非常明显.其中,阶层辈出率最高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其子女的受高等教育机会水平,是阶层辈出率最低的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的40.12倍.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严重不公平状况必须得到尽快改善,否则只会加重转型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程度,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长,主观阶层地位越高,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小,而市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对农民工施予的社会距离大;群际接触也有助于消减二者之间的隔离,促进相互融合,其中,社区参与程度、他群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对于两类群体的距离感影响均显著,居住环境只对农民工影响显著。如果具体到通婚意愿,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农民工,群际接触对于改善市民对农民工通婚意愿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当前,农村学生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地位获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学校制度的行政约束、高等教育分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文凭筛选功能的影响、高考和就业场域潜规则的干预和农村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制约,教育所铺架的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明显的短路,农村学生不管在高等教育数量获得还是高等教育质量获得方面,均处于相对劣势;农村大学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阶层地位仍然较低,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收入低、被限制在边缘行业,结果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弃考和辍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家庭动态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考察了以教育、健康和技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对微观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健康和技能对就业质量变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收入和工作稳定性上。初次就业时,主要是教育和健康影响工作收入,随着工作经验增加,教育的影响变小,职业技能的影响变大。在目前就业中,教育程度越高和拥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越有可能进入中上收入水平,从而实现收入阶层的跃迁。而且,劳动者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越高,工作往往越稳定。机制分析表明,教育、健康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就业选择效应、工作晋升效应和工作转换效应影响就业质量变动。因此,在继续加强教育、健康和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它们在提升就业质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群体和职业生涯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运动的鲜明特点,是在中国妇女运动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妇女运动特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阶级斗争”到“社会性别”,从“领袖权威”到“国家机制”,从“推翻绳锁”到“和谐共建”。探析转变的原因与影响,以益于依靠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推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遵循妇女发展的内在规律,共同建立“和谐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整体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政治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女性政治地位低于男性的问题依旧存在。基于社会分工失衡而产生的家庭责任偏重、职业发展渠道不畅、教育投资不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女性权利的实现。从根本上看,改善女性政治地位必须改变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弱势处境,现代社会应通过更新观念、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开发女性人力资源、优化家庭分工模式等方式提升女性的经济能力,从而促进女性权利的全方位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中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日益增长.这要求我们对女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基于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发展不均,存在着对女性能力持负面评价的现象:女大学生在参与同龄群体活动的方式上与男性存在差别;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大学生仍然面临着向上流动的障碍。对此。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师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性别平等培训,反思甚至重建高等教育的学习模式和氛围.并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健康自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公民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同时展现不同阶层和群体妇女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健康水平:而弱势社会阶层女性与优势社会阶层女性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还发现。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区隔等因素对男女公民健康产生影响的同时,性别因素交织其中而使健康水平性别差距方面发生一些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命运究竟如何?本文根据南京市两所职业学校为期一年(2007-2008年)的民族志研究,借由韦伯的分析路径,描述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最终由半技术工人进入新型服务经济领域的过程。研究表明,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职业学校是一个产生新社会阶层的优选场所。首先,职业学校从结构和意识层面上生产一个独立的年轻人阶层群体;其次,职业学校打造的相似学生背景和共同生活空间有助于催生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和文化;再次,职业学校构建的新文化积极作用于学生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促使他们流向服务行业,成为半技术工人。总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社会阶层初级阶段: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生活机遇、市场地位和有限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是我党干部教育的伟大创举。这一教育活动在深刻理解时代特征和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诉求,及时提出并顺利实现了干部教育这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举措。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将时代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干部教育理念,通过强化与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体制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教育作用的实效性,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干部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在当时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优秀的干部队伍,而且提供了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两种危机,即人的社会行为危机和人的精神文化危机.社会行为危机可概括为“物性化”危机,精神文化危机则是人的自我反思与文化上的自省机制已经被物化意识锁定,因而在精神层次上处于麻木或简单跟从状态.这两种危机是中国公民廉洁教育的深层社会需求.马克思生活哲学及其生活教育观点为认识和克服这两种危机,同时也为公民廉洁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空前的民族救亡意识;民主平等与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教育意识;相信科学、远离迷信的意识等。这些观念的变化,反映了根据地农民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极大提高,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文明、民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长达800多年大学生资助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大学生资助理念。这些理念适应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而生,有效地指导了当时的资助实践,并为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资助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考察英国大学生资助指导思想的嬗变,对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资助理念以及资助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是基于张一兵教授所开创的构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课语言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国梦思想构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的主要标尺。践行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必须建设高校思政课语言生态环境,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语行为。根除教师的语言暴力,培养教师的语言素质,有利于增强中国梦思想构境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净化高校中国梦思政课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