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成为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要想提高城市化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城中村的改造,合理安顿居民,解决土地产权和各方利益纠纷。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2014,(3):30-36
改造"城中村",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改善城乡形象、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上海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须加强领导,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均衡各方利益,调动政府、开发商和农民三方的积极性;要摸清底数,对纳入全市统一改造计划内的"城中村"实行目录管理;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城中村"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突破创新,建立、健全支持"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体系;要营造氛围,形成有利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过程后,城中村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广东“三旧”改造实践的不断深入,城中村改造已逐渐成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能力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规划时序已成为城中村改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在“三旧”改造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时序安排,为制定城中村改造以及确定、实施改造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玲 《城市观察》2011,12(2):106-112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重庆在城中村改造中还有不少问题,应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创新改造模式和改造方式以及征地补偿制度,促进城中村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从上海虹桥路沿着哈密路往北走,两边都是安静的别墅区。然而,一片尚未拆迁的老式里弄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眼前,让人有一种突兀和震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的一种特有现象,已逐渐演化为影响城市品质和居住品质的巨大障碍,同时制约着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在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日益膨胀、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城中村”所贮存土地的战略重要性越加明显。上海可通过健全现有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土地出让办法、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加大规划政策支持力度等举措,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模式下,村集体及农户无法分享土地开发的增值收益,从而导致政府及开发建设单位与村集体及农户双方极易产生冲突和对抗,造成城中村改造难度大,且容易诱发群体性社会矛盾。汶川县威州镇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从而构建农户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机制。但这一创新模式却面临着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政策体系的若干限制,建议在政策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鼓励和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政策改革试点,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急定。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的整体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得到了实惠.但是如此迅速的发展,也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有些环节出现了“过敏”反应,有些地方或政府无法适应快节奏的进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子.就拿现在极其广泛的“城中村”建设来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的“城中村”改造就出现了“阵痛”,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势必会对现代化的发展带来阻碍.因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停下脚步适度检测我们的成果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作为进入城市的新移民群体,其融人城市的资本和能力有限,属于城市中的边缘弱势社群。因为城中村特有的低价经济链和廉价生活圈,所以流动人口大多租住在城中村内。他们,已经、正在或即将面临“被改造”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金胜镇新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公共服氖现代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我们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全村发展的大事,探索出“一寓两助”新模式,初步破解了村民的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11.
徐国弟 《城市》2007,(12):3-6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城市和城市群的科学发展问题.胡锦涛同志的“6.25”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最为凝练的表述.也是我们研究城市和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刘春  刘承良  张贞冰 《城市》2007,(12):13-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分工网络已由传统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协作细分到区域内部分工。区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导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也发生重构.在特定区域内出现了经济联系密切的高密度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特有城市聚合体——城市圈。  相似文献   

13.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城市圈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要把武汉城市圈真正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需要我们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实施新的推进机制,把企业推进到前台来,进一步加大城市圈联合协作与整体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软环境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嗣明  王世红 《城市》2010,(8):15-21
时至今日,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从较为单纯的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转变为综合环境因素形成的优势主导型,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综合经济环境的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城乡建设研究所、市建委房地产处、市安居办、城建学院和市统计局城调队几家单位,日前联合对市内六区范围内的40个物业公司所管理的住宅物业项目(小区)内的1000户居民,以及7个物业公司所管理的写字楼和商业物业项目内的42家单位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就目前天津市物业管理方面的现状、问题以及居民的反映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梅志罡 《城市》2007,(5):14-17
一 我国城市现行管理体制是以区、街道、居委会三个层次组成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骏 《科学发展》2016,(11):81-88
"撤村建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要以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妥善解决好以下问题:"撤村建居"过程中原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撤村建居"后的换届,"撤村建居"后的公益事业及工作经费,"撤村建居"后的社区划分和管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资金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18.
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良  曾菊新 《城市》2008,(10):13-18
党中央、国务院继在“十一五”规划中作出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后,又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户在中部两大城市密集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这对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consequences of urban land transformation in expanding Chinese cities. It defines transportation–land use connections in China's context and analyzes the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mes, including the formulation of CBD,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omm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toward multi-center layou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ppropriate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objectives are not well considered in land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themes tend to lengthen trips and lead to increased congestion in the context of growth and motorization. A strong national leadership is needed to help city governments integrate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objectives into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rough a study of Hangzhou City, which is undergoing dramatic growth and restructuring. As the southern cen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 emerging global city region of China, Hangzhou has been restlessly searching for strategie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urvive the competition with Shanghai. This paper analyzes Hangzhou’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shifting macro conditions and local responses. We hold that urban policies in China are situated in the broa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gradual, experiential national reform and are therefore transitional.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s urban policies are state institution-directed, growth-oriented, and land-based, impos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sustainability and livability. Land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are central to urban policies in China. Last, while Hangzhou’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o some extent reflect policy convergence across cities in China, local/spatial contexts, including local settings, territorial rescaling and land conditions, are underlying the functioning of development/entrepreneurial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