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称舜是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作为临川派嫡裔,他深受汤显祖"至情"说影响,主张"曲贵传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表现方法,其剧作也具有鲜明的言情倾向。而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环境、时代思潮以及自身遭遇,又使其戏曲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走上了一条以情释理、以理抒情的情理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
黄南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包括“情生诗歌”的情本论、出生入死的情感超越论、以情抗理的情理观和以情役律的情形(形式)观,分别解答了情感与艺术、情感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其对美学主体性和个性解放的热切呼唤,代表着时代的美学潮动和精神脉动,由此而昭示出其在明清情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剧论史,在明中叶以前,关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剧作家及理论界的充分重视。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孟称舜,极大地发展了前人成说,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遵循"尤为其人写照"的基本原则,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主张运用艺术概括、犯中求避、以形写神、"化其身为曲中之人"等具体方法来塑造人物。孟称舜的戏曲人物论既承绪前人,又独出机杼,对金圣叹"性格"论及李渔"全以身代梨园"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相似文献
5.
6.
郭勇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81-83
东晋时期的葛洪,虽然首先是一位学者、哲学家,但他对文学也有着多方面的贡献.葛洪对辞赋再度繁荣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其子书《抱朴子外篇》,可以考察他对辞赋的贡献是,理论上,提出了"古质今妍"、今赋远胜于古诗以及"宏邈淫艳"的辞赋观,在陆机和刘勰这两个大理论家中间架上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创作上,他发展了汉魏以来以赋作论(子书)的艺术手法,使得子书和辞赋的结合更为细密浑圆,而且加快了辞赋的骈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8.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种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内容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新生》周刊 ,是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创刊于上海的一种进步刊物 ,“为求民族生存而奋斗”是其办刊宗旨。1 93 4年的国庆日 (双十节 ) ,《新生》周刊以《新生特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生观”,为中国的新生而献言。这一系列的“新生观”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管子》的音乐观与儒家音乐观相比较有其相同之处,表现为两者都重视雅乐的教化作用,但《管子》更重视探讨最高境界的雅乐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对待俗乐方面,两者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俗乐的危害。但《管子》接受了俗乐兴起的客观事实,承认了俗乐的部分作用,如统治阶级在不沉湎于俗乐的情况下,可以欣赏俗乐;亦曾巧妙地利用俗乐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管子》的音乐观体现了它的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精神、道德、伦理的根本准则,蕴含着对待自然生命、亲缘生命、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独特的生命观。文章认为对《古兰经》生命观的解读必将对新疆广大穆斯林群众重新审视生命,正确看待自身、他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以<伯牙琴>和<太平经>为代表的中国道教理想主义现,是宗教对人间社会的一种政治秩序的设计.它们在阐释和谐公允、涉世治世的理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挟发二者的契合之处,不仅可以对道教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各种因素的作用.它们在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上不尽相同,结果导致两部经典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许葑的《朝天记》、金堉的《朝京日录》和李田秀、李晚秀的《入沈记》分别是16世纪、17世纪、18世纪韩国文人的访华记录。比较这三部作品,可以发现文中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究其原因,是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现实和韩国文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现”.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相似文献
20.
唐旭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63-65
《关雎》是一首形象化的说理诗。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室家之道对于天下之理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周初统治者对室家之道的意义的高度重视,是后来儒家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的滥觞。得出这一结论,不仅有《关雎》的文本依据和《诗经》其他篇章的内证,还有周初的史实依据和周初的礼乐制度的依据,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观念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