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久亮 《人生与伴侣》2007,(11):51-51
科学家们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人类通常都会做12种梦,而这些梦事实上都是人类对最远古时代的“回声”——对死亡的恐惧。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植物意象基于人类身体体验投射构成丰富的植物隐喻,两部剧作中的植物隐喻总体上呈现“同异并存”“同中存异”和“同大于异”的情形。其共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剧中投射人域的植物隐喻所占比重较大,且分类相同,体现了人类基于自身对“植物”体验认知的共性。《牡丹亭》中经植物投射的“人名”源于剧中的人物,即“人化”,而《仲夏夜之梦》则来源于植物本身,是“物化”的结果,这是由于戏剧家基于现实生活体验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精神而造成的。“物域”的不同,表明两部剧作构建的场所之异,《牡丹亭》背景发生在“异托邦”后花园,而《仲夏夜之梦》则是“乌托邦”雅典森林。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的“中国梦”指欧美等人或企业家所具有的对中国的梦想,是相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而言的。对西方人的“中国梦”历史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目的。研究表明,从古到今西方人的“中国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错误到正确、从向往到平和到欺凌、从一元到多元等的变化发展,目前呈多样性;中国人的“中国梦”决定着西方人的“中国梦”;西方人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必须顺应中国文化、懂得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对外与对内政策,以构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一致的西方人的“中国梦”。同时,我国也需加大文化历史和现阶段国情的宣传力度、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营造更自由平等的良好圆梦环境。  相似文献   

4.
人对梦的探索是人对自身的反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梳理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成因、本质,对梦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梦说先进水平。《管锥编》还探讨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不可与说梦者,亦不足与言诗”,“欲‘烛’知‘心境’,必‘蹈’勘‘梦区’”等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中系统阐发的思想,对于不同岗位和职业的人来说,对于中国梦的解读各有不同,本文就作为一位高校教师谈谈对中国梦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今年夏天,在各大院线热映的《速度与激情6》,用内地5天破2亿人民币、全球总票房近8亿蒺元的战绩,再次证明了追逐“速度”是人类的天性。从古代的赛跑、赛马发展到如今的赛车,这类挑战“极速”的比赛总是能够吸引到众多观众,尤其是男性。不过,能够在赛场上驾驭“极速”的人毕竟是少数。于是,为了满足更多人的“赛车梦”,跑车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梦幻,是一种深层心理意识流动,是一种幻觉,是一幅变形的思想图画!“做梦时诸因素的结合是以一种无害的幻觉似的经历表现出来的”。因此,梦是一个自由王国,总是表现为一种超越性,一种巨大的压缩作用.它出神入化,扑朔迷离,亦真亦假,似是而非。荒唐、怪诞,神秘莫测.正象弗洛依德指出的那样:假如把一个梦写下来需要半张纸的话,那么,对梦的思想作一个分析就要多出六倍、八倍甚至十二倍的篇幅.梦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一种具有充分精神价值的心理现象。它与艺术创造有着相同的生成机制,特别是在无意识、超越性和抽象性等范畴。梦与艺术基于一种由本能欲望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4,(11):62-63
梦为何物?在周公笔下:人生福祸吉凶的征兆.在弗伊德笔下则是受压抑的欲望。近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台“读梦机”.能够从人类大脑中提取梦境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项技术能让我们对梦的理解不再是一场梦吗?  相似文献   

9.
滕兴才  缪媛  庄庆鸿  李丽 《社区》2010,(14):61-62
大学生“蚁族”、“蜗居”,都是2009年媒体热炒的高频词。那么多年轻人用体温捂紧胸口深处的“北京梦”、“上海梦”,不愿它们破碎变凉。然而.真正对一个人重要的东西.让你活得丰润的东西,或许不只是大城市才有。  相似文献   

10.
梓涵 《北京纪事》2013,(6):90-94
当粤、川、湘等菜系相继把吃的“文章”做得如火如荼时,徽菜似乎在“沉默”。说徽菜是乡土菜,更是对徽菜了解不深造成的误解。如果你走进北京梦都酒家,品一品梦都酒家的正宗徽菜,你会发现徽菜的博大精深,徽菜充满的贵族气息。从历史上说,  相似文献   

11.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昭示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意义重大,需要对其进行多维透视:从内涵之纬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一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性目标是“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从历史之纬看,中华民族追寻“中国梦”经历了五个阶段。从道路之纬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证。从功能之纬看,“中国梦”具有警世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萌芽、破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研究高潮阶段。从期刊文献可以看出,各阶段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出相应的研究特点。整体上,“中国梦”内涵不断丰富,而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特别在近两年研究呈爆发态势。研究也表明,“中国梦”研究在与外国梦文化对比、外国人对“中国梦”的认同、对少年和儿童“中国梦”的培养、“中国梦”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关系与构建这些方面有待加深。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梦”的价值目标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诠释了“中国梦”基于人民群众立场,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人民性;“国家富强”蕴涵着“中国梦”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全面性;“民族振兴”折射出“中国梦”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化人性。  相似文献   

15.
茶禅一味     
彭永强 《社区》2012,(26):21-21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  相似文献   

16.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既包含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道德增强技术以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降低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成本来调节人类的道德动机,实现人对“善”的目标追求。技术增强的效果促使人类行为无一例外地趋向“善”,这是否是屏蔽人类自由意志对恶的判断能力,是否是对自由意志的反叛?趋于“善”实现人类的进步,预示超人的降临,但是技术加持的超人如同“赛博格”,这是否又是对人性的反叛?两次反叛的重心显示出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技术要以“自然”的道家伦理去实现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才能消解两次反叛带来的伦理沉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的主体是谁?当前存在着中国梦被“个人化”“庸俗化”的倾向。其实,中国梦的主体是群众个体与人民群体的辩证统一。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但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个体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中国梦的个体性是人民性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梦形成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的共性升华;中国梦的人民性体现其显著特质,对中国梦的个体性、特别是对个人梦的选择具有引导和规范意义;中国梦的个体性和人民性是相互作用的,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良性相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