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2.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形神关系,同时也恰当地处理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虽然陶渊明用一种超越性的自然观念来界定"神"的内涵,但他并没有更加清晰的说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而这一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其浓厚的"君子、小人"观念,对他的生活、思想、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陶渊明眼里的"乡里小人",一类是"督邮"、"渔夫"式的乡里小人,一类是真正的乡里小人,即普通平凡的平民百姓.从"乡里小人"视角来看陶渊明的"君子"形象,其眼里的"君子"因其生活时期的不同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文中愧疚心理的描述是其愧疚体验的呈现,主要分为"本性相违""白首无成"以及"营己屡空"三种愧疚心理,每一种愧疚心理的形成均与陶渊明性格、思想及时代氛围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本性相违"的愧疚心理主要来源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志和"新自然观";"白首无成"的愧疚心理与陶渊明的儒学教育和陶氏家族传统密切相关;"营己屡空"...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于其身陷人生诸多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的、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是采用将生命诗化的方式消解了生活的苦痛,在心灵的超越中安顿了个体生命;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其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生极度困顿中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文里,充满了对自己"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反思,在这些反思里,陶渊明勾勒出少年时的影像,并不时将现有的状况与以前的回忆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前行,塑造出一个矛盾重重的陶渊明,一个由普通走向伟大、与"世界"叫板而坚守本心的"人"。通过对人生选择的反思,陶渊明向我们揭示了通向自我的道路,以及走在这条路上的艰难,他是揭示生存意义的先行者,他本人与其诗文构成强大的"互文",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相似文献   

8.
"拙"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八次,它的频频出现引人注意.我们认为,"拙"在陶诗中的出现并非偶然,从艺术层面来说,它概括了陶诗在语言上质朴、自然,不饰雕琢的风格,是陶诗的一种艺术特征;在精神层面上,它是陶渊明思想之体现,是洞彻了人生的真谛而产生的极有智慧的处世与自处之道;他藏"拙"为守,保持个体独立价值与精神自由,寻求"真"的自我,对后世士人用诗与处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之所以没有选择离群索居的隐逸方式,实是因为其无法割舍的人间情怀;而其之所以相较于其他隐者而独具人间情怀,主要得益于他生命哲学的观照.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最重要的内涵则在于他对生命活在当下的存在关注、对生命顺情适性的价值判断以及对生命诗意栖息的精神追求.基于这样的生命哲学,而孕育了人间情怀,而最终形成了陶渊明自己的隐逸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