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黄成城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93-194,F0003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具有传统英语教学所不可比拟的直观性、交互性、高效性和因材施教性。加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可建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模式,即采用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之间的关系,注重课件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同时注意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度。  相似文献   

2.
石英 《中文信息》1997,(6):21-23
语言实验室是目前各类教学单位普遍采用的外语电化教育设备,它为人们学习外语起了很大的作用。按不同的发展阶段,语言实验室大致可分为听音对讲型、视听综合型和智能辅导型。前两种类型被普遍采用,但是它们存  相似文献   

3.
语言起源的传说揭示了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人和人的身体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的语言,人是使用语言的人。人彼此彼此甚至亦此亦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不过度的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来自人挺身于世的存在:不过度是人的社会性要求的,动态是入的个体性要求的,而稳定就是最普遍最宽广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4.
试论文化与语言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吉 《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29-13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语言的不可译性,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翻译在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转换过程中,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差异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不能完全绝对等值。  相似文献   

5.
丁肃清 《江淮论坛》2007,(1):185-188
本文从小说语言审美角度出发,提出语言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之间的艺术调和,叙述语言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而人物语言则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二者真实地展现着自然美,超自然的属性是小说语言产生魅力的根本,来自作家的心灵感悟,是生动的、立体化的、充满着动感的,因此也是艺术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形成了小说语言魅力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兰晔 《理论界》2006,(8):108-109
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根据卡得福特的理论,不可译性主要有源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源于文化的不可译性两种。本文主要从语音、词素、词汇、语句和修辞五个方面分析了源于语言的不可译性。认为我们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再雄 《云梦学刊》2002,23(6):119-120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一直以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分析英语词汇层面的理据性入手来探索语言符号的可分析性,可以见出,英语词汇层面存在着高度的拟音,形态和语义理据,语言理据是辩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0,(3):22-22
男人通过做爱宣泄情绪男人通常“有泪不轻弹”,而是经常通过性生活来宣泄害怕、痛苦、悲观等情绪。他们痛苦的时候,做爱是使他们感到安慰和安全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语言力学里的合适性原则。合适性原则要求说者了解对方的心理、对对方宽容以及采取中庸哲学。如果人们在交际时懂得如何使用合适性原则,就有可能减少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矛盾或纠纷及心理障碍,并且能够提高全民素质。  相似文献   

10.
自从Saussure(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在摘要并评介Saussure观点的基础上,从语言起源角度来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得出结论,语言符号起源干象似性,后以不同理据而发展,因此,语言的本质归根结底是象似的。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语言符号的理据,对于阐明事物或现象的“得名之由”,明确人们创造语言符号时的造词心理,认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语言符号意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承认语言符号理据性的存在,不去探求有理据的语言符号的根由,那么,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低层次上,就会增加记忆和交际的负担,也就无法解决语言学领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理据性和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现代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基础,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则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语言符号是否具有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出现了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甚至排斥的趋势。从语言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入手,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也是有理据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认为语言存在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而文化的差异是导致语言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史的视角,回顾古代中国、古希腊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皮尔斯的象似性观点以及洪堡特的理据论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但任意性是第一性的,在其共同作用下,支配着语言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必须超越局限,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导致语言局限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的变化发展相对滞后于文化的变迁;二是语言符号的固有特性与感性世界的矛盾;三是隐性知识的难以言传性。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和语言自身潜力的开发是弥补和超越语言局限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董爱智 《河北学刊》2012,32(4):206-209
分析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义、语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交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难以突破的间性:一是符号的异质性;二是主体势差;三是情境的适时性。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语言间性在交际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符号学问题,但是,如果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它存在的合法性依然脱离不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不可否认,语言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的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变异、语义错位、日常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话语相关性减弱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阻。因此,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寻求话语空间的扩张,建构一个一元的语言沟通渠道,是话语主体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知识的分类角度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了阐述,并对二语习得中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转化进行了探究,对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释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心理学支持,为语言学习提供更多启示和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原语和译语就其意义和风格而言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 ,无法做到绝对的等值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 ,就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凌徽涛 《江淮论坛》2010,(4):185-188
艺术语言进入视觉纯化性时艺术家的皮层活动将处于特别活跃的亢奋状态,也是意识活动中的各种被存储的意象的崭新重组。同时意识主体又无法控制和无法驾驭。艺术语言在视觉纯化中产生的直觉性特征、感官愉悦性的价值体现、艺术语言的演化、表现形式、内在原因和语言形态变化的动力因素,都是艺术家的心理倾向,也是艺术心灵本质的表现,同时又是对现实某种程度的疏远和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完美人格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