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日本人在表达感谢时,除了直接使用"ありがう"(谢谢)之外,还会使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等表达歉意的词语,这是日语表达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日本人的会话中十分普遍。致歉表达的潜在前提条件就是是否存在"歉疚"之情,它蕴含着日本人的人际和谐观。  相似文献   

2.
论日语"すみません”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语中的"すみません”,本意为"对不起,谢谢”,但在现实应用中,其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也不断深化,已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缓和语言冲突的独特文化现象.集中表现了"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大一统”的追求途径和社会层次感.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对公众的情绪反应的报道是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构成突发事件报道中特有的"情感信息"。突发事件报道中出现大量的情感话语,正是媒体突出"倡导抚慰"功能的体现。本文从情感话语的理论分析工具入手,以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为分析对象,结合实例从情感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其描述、阐释和解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家主流媒体在两个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来分析中美主流媒介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的异同点,以考察情感话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EFL环境下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会话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收集语料,对我国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会话功能进行探讨.功能主要为两大类:与语言偏爱相关的功能和与语篇相关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互有交叉,或一次转换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研究还发现:(1)学生出于对英语的偏爱而进行的语码转换,并不一定都与语言自信相关,而是更多的与一种单纯的语言态度即"喜欢英语"相关,与简约时尚个性相关.(2)"we code"和"they code"并不一定是静态不变,而可能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同时相关的两种语言也不一定相互排斥,而是可能担当相同的角色,发挥相似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由于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必然差异。所以反映在言语行动中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谢谢”一词,在一般的语用环境,中、俄两国人在使用该词时,功能效果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情景对话中,又是无法沟通的。俄罗斯人使用“谢谢”一词的频率和场合要大大高于中国人使用这一词,原因是俄国人在不同场合使用它时,都隐含着俄罗斯民族的文化背景,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容。 俄国人每餐用完之后必说“谢谢”。否则被视作对上帝不恭敬,对做饭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应邀去明友家做客,做客完毕与主人告别前必说“谢谢”,否则被视为没有文化修养;下课时,学生一般要向老师致谢,感谢老师传授知识;教师在学生记分册上当面打分,无论分数高低学生一定要对老师说“谢谢”,否则被认为对老师所给成绩不满的无声抗议;在商店买完东西要谢谢售货员的服务;客人离开主人家时,主人要说“谢谢您赴邀”。上述语境使用的“谢谢”,在俄语都有很大功能,是人们在正常社会交际中必须使用的,说与不说标志着一个人懂与不懂做人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否则被视为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一般。而在汉语里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有些场合干脆不用。中国的习惯是客人离开时,主人常说“有时间常来玩儿”或“招待不周,请多多包含”之类的谦恭之词,而俄语中邀请别人常来随便  相似文献   

6.
礼貌语言中的致谢用语属于日常活动中的言语行为,按照奥斯汀(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给予的恩惠使用致谢语被认为是言外行为,而致谢语被认为是正面礼貌.致谢并不是孤立的言语行为,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夸张的或暗含的.再者,致谢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致谢语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根据不同的文化,人们表达致谢语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此外,人们评价致谢用语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中国人与法国人的交流中,在不同的情景下,双方对致谢语的表达以及对致谢用语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按照中国的生活习俗和汉语的习惯用法来使用法语致谢语,法国人对此有可能会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  相似文献   

7.
孟谦 《社区》2014,(27):1-1
一些作者在本刊发表了文聿后,会写信来表示感谢。其中有的人是平生第一次发表文章,所以格外高兴。“今炙心情很好!首先向您说声感谢!周一的早晨,忙碌中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样刊,感到非常欣喜,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了。”陕西宝鸡金台区三迪社区的王桂茹的来信这样开头。作为编辑,能分享这种心情也是一种享受,如果说到欣慰,或者说是小小的成就感,那么这些信就是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中常用"了1"来表示动词的完成体,但在河南省的封丘方言区中动词后的"了"在口语中基本是听不到的,而是通过动词变韵来实现,是一种合音音变,变韵特点是主要韵母向着央元音的方向转变,在运用中大部分是"V+数量短语(或方位词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上门眙八字     
这句俚语意谓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往往与其平时的言行举止有关;一个家庭的境况如何,往往可从其门面的摆设略知一二。在旧社会,人们曾将上门眙(读作chi,看的意思。编者注)"瓦黑、床齐、茶暖、犬肥"等八个字来判断一户人家的生活条件。其中,"瓦黑"是房屋建筑结构新,"床齐"是长辈长寿家丁旺,"茶暖"是客来客去人缘好,"犬肥"是经济富裕足有余。  相似文献   

10.
建立学业负荷监测和预警机制以避免过重的学业负荷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解决现实的义务教育中"学业负荷是否过重"、"过重程度如何"等问题,就需要一种能够在数量上科学评价学业负荷的工具.这种工具,应包含一套类似于TDE体系(即包含"学习时间(Time)"、"学习难度(Difficulty)"、"学习体验(Experience)"的三维指标体系)的监测指标并基于学业负荷的数学模型而建立.  相似文献   

11.
致歉标志语是致歉方用来直接且明确体现致歉交际意向的词或短语。本文以"抱歉""对不起""道歉""赔罪""不好意思"五个致歉标志语为代表,对它们在成句灵活性、带宾语能力、与其他动词组合、受副词修饰、加补语、重复使用等方面的句法表现及差别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礼貌语言的非正确使用是一个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的方面,如果在礼貌语言上产生失误,要比语言能力的欠缺所产生的失误更严重,会被认为是人格、品德的问题,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本文以汉语中含有“对不起”的道歉语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对影响含有“对不起”的道歉语所使用的语境因素从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交际场合以及交际参与者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中“迷惑”、“反省”和“遗憾”并不表示道歉,只有“御诧”、“谢罪”才真正表示向对方道歉。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在正式文件里就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从来没有使用“御诧”或“谢罪”向中国人民道歉过。然而,在日本国内,不少民众甚至学者却都认为日本政府已经道歉够了。日本人对此问题的这种错觉将会影响新世纪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授人以渔”和促进学习者自主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作者常常引用"授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身得鱼"这一谚语来说明外语教学中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自主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讨论时如果简单地以"授人以渔"指代"促进学习者自主",就容易使读者对自主学习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策略培训、学习者角色、教师角色和培训效果等方面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sorry”和汉语“对不起”使用频率很高。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就会发现在道歉义上 ,两者大体对应 ;而在表示歉意的程度和使用场合上仍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荀子》中的45个“故曰”,前人或不加训释,或一概译为“所以说”。其实这45个“故曰”的使用情况可分为:①先议论后总结的,这种“故曰”确可译为“所以说”,其后为荀子语言,共有17例,占37.8%;②先引述后申说的,这种“故曰”则当译为“老话说”(或译作“旧书上说”,个别的则要译作“所以前人说”等),其后乃属引语性质,共有28例,占62.2%。分辨这些情况,不但有助于准确地解读,而且对剖析《荀子》内部的语料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形而上者的关系是《维摩诘经》探讨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维摩诘认为,面对像“法相”之类的“不可说”者,不能采用常规的言说,只可采用巧说,包括“当如法说”、以“玄言”说、以“示”说、以“无言”说。“当如法说” 不是一般的言说,而是“法”自身的展开;以“玄言”说,不仅打破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界限而使本体和现象合二为一,而且能够把思辨和想象能力空前地调动起来进而摆脱思维困境;以“示”说不同于间接陈述,在“示”说中听者不需要反思和想象,而是可以直接面对事情本身。沉默是无言,但不完全等同于无言,因为沉默可分为两种:想说而不能说、可说而不说。维摩诘的沉默属于第二种,然而他在沉默中悟到并且说出了“不可说”者。  相似文献   

18.
日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将日语译成汉语时,需要明确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然后按照汉语习惯正确地表达出来.本文就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子成分作了对比分析,并对怎样将日语译成汉语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自叙体小说"的创作。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意在通过对郁达夫与"私小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20.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因作者独特的创作观念、创作追求和创作心态的关系而蕴含着浓郁的悲悯意识。“我就是中学生”的创作观念产生了对人性弱点的感同身受的平视视角,对儿童遭受苦难的感受和体悟的深切程度也正是曹文轩儿童文学中悲悯意识和博大情怀的试金石,具有关爱和同情别人的悲悯意识才是救赎在精神的荒漠中疲惫旅行的新新人类的最佳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