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左军  杨碧瑜 《理论界》2009,(10):194-195
本科生导师制于2004年在我国推行以来,虽然采用的模式各异,但在实行过程中对其定位大都局限于对现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制的细化,未能形成独立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导师制以来的情况调查,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文玉 《人文杂志》2003,(6):105-114
五代俸禄制度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研究了五代在朝官、地方官的俸禄以及除陌、折估、俸户等问题 ,并详细考证了各种职官尤其是地方官的给俸情况。认为五代的俸禄制度虽沿袭唐制 ,但变化颇多 ,主要是其俸禄标准总体上低于唐代水平 ,通常均实行给半俸的制度 ,同时又实行折估之制 ,即给官员的俸钱均折成实物发给 ,州府僚佐及县级官员通常不给禄粟 ,对于不同的官员 ,实行中央统一支给与地方自行发放两种发俸办法等  相似文献   

3.
西藏封建领主经济源于吐蕃奴隶制崩溃后,历经僧俗领主结合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元朝在此基础上分封始推行领主土地占有制。至清朝确立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实行以达赖喇章和噶厦组成政教合一体制,加强喇章在政府中的权势。清以中央集权制将喇章的政治、经济纳入噶厦内,实施政治上统一经济上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场经济改革还远未完善,因而社会结构处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之中,是典型的“混合体制”,所以两种体制并存是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此而带来的企业财产关系的变化和企业独立利益的增强,使企业经营 机制日趋发生紊乱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如不采取分割所有权的所 有制改革,必将加大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摩擦。因此,在当前深化企业改 革中,有必要理顺和界定企业内部财产关系,逐步增强企业财产利益的 驱动和约束。 改革以来,特别是企业留利制度和地方财政分灶制度以及各种债券 的实行,使地方、企业、个人获得了相应资产的部分收益,从而强化了 各级经济主体的独立利益,形成了产权在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春秋采邑制度是分封制度的次生形态。春秋采邑制度的实行,完成了诸侯国地方政权机关的建立,促进了春秋列国都鄙地区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野关系的深刻变化,推动了春秋后期国家结构向集权制的转变,从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隋代及唐前期对州郡政区的整治改革在我国古代政区整改中最为典型:一是变地方上的行政三级制为二级制,罢郡置州,以州统县,减少地方行政层次;二是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压缩一级政区数字;三是大力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监督,严格实行奖罚制度。这种整治改革既纠正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370年的地方政区划分与管理的混乱状况,理顺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节约了行政经费开支,又调动了地方官的为政积极性,体现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用人思想,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与实践,自北京政府时期省—道—县三级制,省成为行使监察职能的一级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省政府合署办公和新县制,省一级政府从行政区划到机构建制、政府职能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政治主张的斗争,其实质则是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分配上的博弈。此外,省制改革也考虑到了各省的差异性,整体上呈现出行政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农村家庭已几经变革,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在变化。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社队的家庭实行了承包经营制,更不能不使家庭的性质和职能发生变异。反过来,这亿万个家庭的变异又不能不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影  相似文献   

10.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6,(6):147-151
唐太宗提出了“山川形便”道制区划理念,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打破了这一理念,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唐宋时期道路区划理念变迁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唐中期以来土地制度及赋役制度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辖区跨越山水”、“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不仅对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琨 《晋阳学刊》2005,8(4):76-79
学界历来认为霍光是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文学的幕后指使人,而盐铁会议则是霍光、桑弘羊矛盾斗争的具体展现。其实盐铁会议的召开并非霍光事先策划的;霍光是昭帝时期的实际执政者,以其权势、地位,不必借助无实权的贤良、文学等儒生的力量即可决定政策兴废;贤良、文学能够“直言极谏”,正是西汉选举制度所要求的,并非受霍光指使而为。  相似文献   

12.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殷都学刊》2007,(3):124-129
盟誓在东周非常盛行,盟誓语言材料集中体现于两宗出土材料《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和传世文献《左传》中。本文通过出土的东周载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与《左传》盟誓语言的对比研究,探讨盟誓语言的特点以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旨在了解盟誓语言的深厚渊源。春秋时期盟辞誓辞已形成特定的模式。人们在盟誓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固定的句式和套语。而且当时盟辞已经受到誓辞的影响,二者已经有微妙的变化,后世二者最终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4.
宋代池盐产地分布于6路9州(府)10县(寨),共有23个盐池。与唐代相比,增加了蓬莱成泉池和忻州马城池两处。  相似文献   

15.
南唐二主久居金陵,他们的诗、词、文用韵可以反映唐五代金陵语音的实际面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支脂相混、鱼虞无别,已经很难见到南北朝金陵雅音的孑遗。另外,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寒山与仙先不混,这与宋代的通语韵系有别,与金元词韵及《中原音韵》所载相似。  相似文献   

16.
蒙元时期,蒙古传统的游牧家产制与中原传统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皇帝与中央政府想逐步推行集权制,而诸投下(即诸王、驸马、勋臣等)家产制的观念根深蒂固。从窝阔台灭金始、后经入元后忽必烈时期,直至元末,元廷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终未解决好这一矛盾。这一矛盾对元朝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使元代具有"蒙汉合璧"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民间信仰的史料。唐代的民间信仰十分发达,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对象、广泛的信仰人群,地域性特征明显。如此发达的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是唐代开明文化政策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8.
霍然 《殷都学刊》2011,32(2):16-18
太戊巫咸与祖乙巫贤的关系,与其说是一对姓名同音的母女,倒不如说是同一氏族中经部落全体会议推选出来、代表本氏族参加商朝统治的两位杰出女性。  相似文献   

19.
<尚书>学案肇始自宋吴NDE69、朱熹之疑窦,历元、明二代学者考辨,迄清初才有系统归纳辨伪成果之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现.其与同时的顾炎武、朱彝尊诸儒可谓清初<尚书>案的开风气先者.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观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钱穆关于阎若璩<疏证>之部分观点来源的质疑,揭示出清初考辨伪<古文尚书>运动背后隐藏着的深层理学动机.  相似文献   

20.
定额非“定额”——晚清各府州县学缺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学者把清代各府州县学学额作为实际取额,并以此进行相应的推算。用这种推算方法来研究清前中期未尝不可,但对于晚清来说,则往往夸大了实际数量。晚清战乱灾荒频发,受影响地区经济破坏严重,人口大量损失,应考童生常常不足,文风也普遍下降;同时,许多地方都捐广了数量不菲的学额。在“任缺毋滥”的体例下,缺额成为常态,其中武学本身就不为士人所重视,缺额尤为严重。今后利用清代学额来进行相应推算时,为避免高估,应对缺额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