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到了清代,顾炎武开其端,其后人材辈出,清代语言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在理论认识上比较进步,在研究方法上比较科学,在研究成果上是十分卓越的。清儒的语言研究方面很多,现仅就对几部专著的整理研究,试略论清代语言研究在古代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中国古代语言学,始建立于汉代,重要语言学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等,由于时代久永,文有讹舛,注多脱落。清儒加以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回顾和评述,归纳出其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即以义为本、形音义研究相辅相承和文本解读、文化阐释;同时认为这是受制于又服务于中华文化和汉语汉字的必然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语文学得以成为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领先学科和基础学科。文章指出,鉴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漠视这一逻辑而抛弃中国传统语文学,最终不能不陷入困境的教训,迈向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要能为普通语言学做出它应有的贡献的话,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梳理、接续以及深化、拓展中国传统语文学的这一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而中国文化语言学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4-17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是21世纪西方功能主义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与中国古代辩证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它既体现了韩礼德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又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值得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推广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言学中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古代就有着极其伟大的成就 ,中国人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有语法观念 ,但系统的汉语语法学却直到晚清才得以产生。究其原因 ,语言学的地位与汉语自身的独特性都是影响汉语语法学形成体系的因素 ;从纵深的发展线索看 ,古代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深刻影响了汉语语法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以语言作为思考的对象,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哲学视角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等等,为普通语言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源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的引进 ,章回小说文体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 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与创获 :一、关于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体制特征的论述基本上符合章回小说的具体情况。二、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叙事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中国古代章回小说语言学研究开始起步。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文体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古代避讳的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起源于周,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严苛于明清,废除于民国.避讳的范围宽泛,方法众多,给中国古代文献的内容造成很大混乱.研究避讳产生的文化渊源,分析其语言学分类,对于深化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方环海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就汉语语言学研究来说,因受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也在理论与方法上发生巨大转变,开始向现代语言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一种新范型,它的初创成功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场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科学革命,以致二者之间不再存在"共同语言"。中国文化语言学又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脱胎而来,以致二者之间又构成复杂的扬弃关系。本文从汉语语法观、词论、句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清理并显示了中国文化语言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间的扬弃关系,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的研究方法、治学范型与汉语汉字不可调和之文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分析了中国文化语言学学者之所以能够初步实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的原因,指出了继续扬弃中国现代语言学于中国文化语言学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重申中国文化语言学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详细评介了在这一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已日渐成熟的汉语十种人文主义研究方法,阐释了其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显示了这一研究方法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实现范型的转化、迎来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热潮和中国当代学术繁荣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