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2-37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重中之重。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实践中部分农民呈现出的消极脱贫现象,也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精准扶贫必须重视思想扶贫。思想扶贫就是从农民启蒙的角度,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农民的制约和束缚,改变贫困农民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培育贫困农民积极脱贫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帮助贫困农民而不是代替他们脱贫。思想扶贫应当注重"循序渐进"和"润物无声",应该在厘清思想扶贫目标人群的前提下,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同时,作为思想扶贫的主体,帮扶干部应该在精准扶贫中正确认识思想扶贫,持之以恒地打好这场攻坚战。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42-46
精准扶贫从外部为贫困村注入了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项目、智力以及新的发展理念,也为贫困村内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契机。精准扶贫视阈下的贫困村内生治理现代化具体可分为:具备内生治理现代化条件的贫困村要走自主型内生治理现代化,其内生治理能力方面走习得型现代化,内生治理体系方面走整合转型型现代化;对于不具备内生治理现代化条件的贫困村要走异地融入型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丁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1-8
我国精准扶贫正处于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退出标准,从而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结合贫困村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关系,即村干部、驻村干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及其相互间关系,建构贫困村治理网络结构,行动者的行动受结构位置和行动者个体理性共同影响。在贫困村治理网络结构中,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作为治理主体是结构中间位置,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处于结构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村干部、驻村干部、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形成差异性的结构关系,表现为“行为性强联结关系”“结构性强联结关系”“结构性弱联结关系”和“行为性弱联结关系”。同时,由于围绕贫困户脱贫的压力型目标,使贫困村治理呈现出中心式治理的结构特征。贫困村中心式治理特征的优化,关键是发挥贫困户的主体性地位,提升非贫困户的参与性,强化村干部的治理角色,从而实现贫困村的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1-54
通过对近年来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报纸上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不难发现,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已公开发表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竟多达22,604篇,可见这一主题显然成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该主题研究,分别以扶贫攻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攻坚战扶贫对象等为选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实证调查研究。从选题看,已有研究基本覆盖了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一主题之下不同选题的已发表文献数量及其发表平台,学术界所开展的精准扶贫脱贫问题中显然存在着选题聚焦并非完全精准、研究选题和同类选题的研究成果严重同质化的问题;在双扶科技扶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选题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少,而且多发表于一般学术期刊和报纸,并未得到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应有的重视。从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看,这样的状况于精准扶贫脱贫目标的顺利达成,不能不说是一缺憾。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中的“援助诱惑”现象是指各类扶贫资源的大量投入对资源的各个利益攸关方形成诱惑,从而导致各方为得到资源而相互博弈的现象。它给精准扶贫带来的问题有:精英捕获问题、“扶贫依赖症”、腐败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中国扶贫制度中的人性困惑、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以及能力弱化、贫困者机会以及权利的贫困、扶贫政策欠合理及基层干部的问题等。最后提出解决“援助诱惑”问题的几个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郑正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55-59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扶贫战略思想,是快速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效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最佳路径选择。一方面,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彰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要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追求的是人民至上的原则,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能够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正逐渐实现精准化,但在帮扶过程、帮扶责任、帮扶方式、退出机制等方面仍缺乏“精准性”.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引,按照“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思路,紧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的关键环节,构建“动态化精准识别、全员化合力帮扶、全程化个性帮扶、标准化帮扶成效”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精... 相似文献
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80-86
在日益呈现顽固性、细碎性、综合性、趋市场性的扶贫新形势下,从外扶与内生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机制构建来看,作为主力军的政府扶贫呈现接口断位,尤努斯式的信贷扶贫需要调适对位,商业扶贫存在功能错位,NGO扶贫囿于体制缺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以平台脱困的新思维,从主体激活与乡村发展的结构重组、主体再造、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实现平台搭建、行政接入、社会整合和市场运作,以此保证精准扶贫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上,禹州市在推进烟叶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营粗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扶贫资金渠道单一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乏力。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要加大对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扶贫资金渠道和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第一书记扶贫脱贫制度是国家通过第一书记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实践党建引导和统筹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受益于费孝通对中国政治生态分析而提出的“双轨政治”概念的启发,提出的新“双轨制”,指涉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与村书记制度的新型“双轨”在贫困领域中的交汇、互动和嵌入。新“双轨制”大大提升了扶贫绩效,然而,也面临系列困境,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可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行为、乡村政权建设和基层社会的“四位一体”进行完善。新“双轨制”是对中国扶贫脱贫工程中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性总结和概括,期望为中国扶贫提供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本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精准扶贫中农户“争贫”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真贫,脱真贫”是政策实践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贫困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户争贫行为以争闹上访和达标不退为典型表现形式。该行为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嵌入乡土社会过程中,在结构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共同制约下,政策与乡土社会实质性脱嵌后引发的意外后果,对基层政策执行、国家社会治理及资源分配公正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当前由争贫行为所引发的实践困境,需要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举措适应性,从争贫行为的实施空间、政策空间、文化空间上进行有效缓解,最终提升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脱贫攻坚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夜里能否睡得好,晚上吃了什么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曾有“胃不合则卧不安”的说法;临床营养学家也指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晚餐中吃了一些“不宜”的食物。那么,究竟晚上吃什么有利于睡眠,而哪些食物会让你夜不能寐呢?吃5类食物容易失眠很多人都知道,含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其实,除此以外,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辣椒、大蒜、洋葱等会造成胃中有灼烧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油腻的食物吃了后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让它一直… 相似文献
18.
19.
广宁是典型的老区县,有14个老区镇148个老区行政村。近年来,省委启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给力老区建设,造福老区人民,广宁老区面貌焕然一新。广宁县共有28个贫困村、6027户扶贫对象,涉及贫困人口22345 相似文献
20.
付亚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3):96-104
统一战线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工具,精准扶贫是统一战线的政治任务和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理论上的重要性并未使“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获得实践中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该模式面临统战思想认识的误区、统战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足、统战工作缺乏机制保障、统战部门的统战能力受到统战和帮扶对象复杂性的挑战以及社会参与性政治文化未建立等困境。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统战平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五方面寻求破困之道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