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2.
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40章开宗明义第一句为“反者道之动”,民间归纳为“反动”,“反动”一词后来又在政治运动中被作为进步与革命的对立词,具备了贬义。“反者道之动”原义大体上相当于“事物发展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乃是充满辩证思想的真知灼见。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处理...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从一开始也就是第二章便充分暴露了其思想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辩证思维与作为中心思想的道论之间的矛盾。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更是不打自招地从理论上承认了其辩证法与道论之间的这一对矛盾。通过矛盾的分析,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这部奇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单纯的事实判断。这一命题的成立需要一系列理论前提,而所有的理论前提,均以《老子》崇尚谦和包容、反对暴力掠夺的价值观为基础。以这一价值观为背景,《老子》对柔弱与刚强进行新的诠释,并通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证明“柔弱胜刚强”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6.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凤杰 《中州学刊》2003,(3):138-141
该文认为 ,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首先确立了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存在 ,并在对“道”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进行论述后 ,提出了“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 ,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 ,基于哲学的分析 ,落实于具体的实践 ,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与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 ,但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包括老子哲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相反相成的矛盾论、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和柔弱胜刚强的发展规律论。  相似文献   

8.
道性思维方式强调在道体视域下观照天地万物之"玄同","天人合道"的整体思维、"直觉体道"的诗性思维、"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正言若反"的逆向思维是其具体体现.客观地说,老子的道性思维方式是从历史经验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色彩,并非一种纯概念的理论体系.但老子仍将其视为道论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哲学之"学",而非道术之"术".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内养气功保健操是吸收传统养生气功和武术内功健身之长的站桩式气功操。气功操吐纳充分,气感明显,功法舒适,易学易练,有助于改善呼吸、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功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特别适合于老、弱、病、残者习练。预备式面向南方,两足分立同肩宽,足尖向前,全身松静自然,嘴微闭,齿微叩,舌轻抵上腭,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黑格尔。钱钟书在解释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时,认为黑尔格的矛盾辩证法虽“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也每创新意,写魏晋玄学时他说:“‘贵无论’是肯定,‘崇有论’是否定,‘无无论’是否定之否定,这与黑格尔的正反合正好相通。”日本禅学家阿部正雄也说:  相似文献   

11.
道与吾/我     
陈亚秋 《船山学刊》2007,(3):119-121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中,出于"自"者不必合于"道","自然"虽合于道却因其"自"之不同而彰显出不同意蕴:万物之自然与百姓之自然虽出于"自"且合于道,却以圣人高度精神化的作为去除其内外之扰为前提。圣人之自然则以高度精神化的觉悟与修道守道为特征,而作为范导性的道之自然又是这些不同自然的前提与根据。故"自然"虽为一正价值,其价值却有质与量的差异。没有纯粹的自然,更不存在高于道的自然。在魏晋玄学家思想中,一方面,自然被提升为最高原则与最高价值;另一方面,《老子》中的几层自然义分别得到发挥。王弼发挥了万物之自然义,嵇康发挥了民之自然义,郭象发挥了圣人之自然义。以道之下的自然为自然,并以自然来规定道,道注定沉沦。以道规定自然,以道之自然为真正自然,道与自然或复明矣。  相似文献   

13.
老庄的气功思想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老庄的气功思想是以他们的气本论思想为理论根据。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承认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根,肯定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人体养生上,也就必然会引出“养气”、“练气”、“行气”、“服气...  相似文献   

14.
道与吾/我     
《老子》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道与吾/我"的关系在老子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研究对于揭示《老子》的理性的"道"的概念在汉代被赋予人格神的意味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老子》思维模式,叙事结构和言说方式几个方面来探讨道与吾/我的关系,以期探寻《老子》之"道"在汉代被改造成为人格神是否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16.
汲广林  武凌竹 《理论界》2010,(7):138-139
《管子》和《老子》虽同属道家,但《管子》以气释道,道气同质,其哲学思想与《老子》同中有异,由此决定了其政治理论与《老子》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管子》以"贤臣"承"圣君","君-臣-民"三分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对《老子》"圣-民"两分的政治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18.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19.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不妨说是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常常以先知的口吻开口说话,他的话言简意赅,玄妙莫测.对于这两句话的解释,从来是各执一辞,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老子在《道德经》中确立了其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而在对"道"的解析中,很多学者都将之与审美相关联。本文试图从分析"道"的特性出发,指出老子之"道"所具有的隐晦性、规律性和指示性,进而明晰老子之"道"如何与审美相关联,发掘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丰富的美学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