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凤玲 《职业》2016,(20):46-48
中国旅游地理是技工学校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在整个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操课程很少或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设想。作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以案例的形式重点探讨了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客观分析了改革的成效和不足,并表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振中 《职业》2020,(12):55-57
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更是专业教育教学的灵魂。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地理的日常教学进行研究,结合旅游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凝练专业文化元素,精准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个性特长,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课堂教学专业文化育人实践,滋润学生的心灵,探索专业文化育人途径,以达成专业文化育人的目标,更好地活跃旅游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3.
吕海龙 《职业》2017,(8):73-74
从目前看,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层面,教学目标也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各类、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不紧密,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因此,运用CBE教学模式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进行改革,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发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针对职业能力要求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专业人才质量.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生活即教育,当孩子把天空和大地当做家了,家在孩子的心中就不是一座房子,而是整个宇宙。”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教育的背景,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堂,更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事例,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引导其对生活、人生和社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刘宁瑞 《职业》2011,(9):138-138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具有明显的学科知识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是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增强其专业技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创新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和增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原理,并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发挥的作用。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策划人小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曾经让国人振奋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淡忘和尘封。当下单一化的教育体制和焦虑的父母们,更是联手让家庭教育走上了“反生活”的道路:孩子只要学习就好,不用考虑生活上的事情,不需具备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晓云 《职业》2012,(35):140-141
中国旅游地理是中职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本文简述了如何利用该课程构建学生的导游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姗 《职业》2011,(26):147-147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课程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建筑、园林、民俗、美学等多方面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繁杂,是这门课程的特点。课堂上,教师若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记住一个个地名、一堆堆数字,则枯燥且乏味。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为这门课程的讲解提供了很多便利。笔者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尝试,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蔡国红 《职业》2011,(2):152-152
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职旅游英语的教学,发现如果教师能够把抽象的英语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东西以及学生专业特点联系在一起的话,学生将会比较乐于学习英语的。一、英语教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需要学生做  相似文献   

11.
邵佳洪 《职业》2011,(30):94-95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反映教育水平的高低。所以,生活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成为校园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丁宣 《职业》2015,(1):37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相似文献   

13.
徐华银 《职业》2011,(3):57-57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等并列为主干专业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笔者从学习方法创新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应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下,原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变成了道德与法治课,书本的名字和内容都更加完善。新教材中加强了法治教育,注重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凸显了生命教育,也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学生的教材内容环节基本都由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五个部分组成。教材灵活且更富有灵魂,真正以初中生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道德与法治。当然,教材的改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观察学生与自我反思,给学生给自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堂。文章以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为根本,从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出发,揭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角度出发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6.
石英 《职业》2009,(27)
高职旅游教育的教材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对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旅游地理教材是实现旅游地理课程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旅游职业能力培养活动的基本依据.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建设上应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决不仅仅是在某一些时间里让孩子坐在桌前读某种教材或学某些知识,教育应该存在于生命的每时每刻,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教育一直贯穿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而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利用生活本身进行随机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的  相似文献   

18.
刘辉 《职业》2008,(33):92-92
<正>当前,在财经从业人员中存在着诸多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在培养财会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要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适应财经岗位要求,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在德育课中实施职业生涯指导一些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表现消极,缺乏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有的甚至不喜欢所学专业,表现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要求英语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即"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英语教学活动与生活教育理论的结合要求英语教育必须与生活融为整体,同时以广播、光盘、电视、磁带为手段实现读活书。所有学习活动均以实际运用为最终目的,即对生活进行指导与改变,此乃现实世界所要求的真教育。本文就初中英语教育方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际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罗蓉 《职业》2011,(32):42-42
新生阶段是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无论是生活环境、学习方法,还是个人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整个高职学习阶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做好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这是高职学生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