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容。古代的民本论者提出过关于制民恒产、使民与政以及化民以德的主张。在继《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之后,笔者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横向上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主要与“民”的范围变化和“士”阶层的兴起有关。在上古中国,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养民”便成为政治理想的最为重要的一环。自孔子始,重视教育,提倡“教化万民”又成为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民本思想在现实的君主制度下,既坚持“教民、安民”理念,也形成了对君主进行规谏、监督的内涵。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核心原则“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政以民为本”,其发展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自我认识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哲学尤如一条红线,几乎贯穿于始终,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哲学,而且对于我们今日有着更加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中国传统民本哲学源远流长,它起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明、清臻于完善。在殷代就出现了民本哲学思想的萌芽。《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将其分作周初、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五个阶段。作者认为其发展轨迹是从“敬天保民”思想向“民为神本”、“民为君本”、“多元民本论”直到“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为核心的“民为国基”。文章还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对往后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思想模式乃至于社会改良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具体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朱熹这一民本思想,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是“天”、“君”的天下,它们是主宰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民”则是它们的附属品和奴役对象,因此毫无地位和权力可言.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王朝的兴衰、更替,世道的治乱,使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或多或少看出或重视了“民”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时隐时显地贯穿着一条“民本”主义的思想.长时间以来,人们总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健全的统治之术,是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思想,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因而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和研究.诚然,这种思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其中却包涵着若干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个别思想家尽管是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但有时在个别问题上也可以闪现出重民思  相似文献   

10.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民本思想;“从仁学到仁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民、贵德、重商”,胜于法家的弱民、退德、抑商。虽然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未能跳出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窠臼,但其中潜含的民主因素和可由民本转化为民主的因子,在批判封建专制、洗涤弊政、培养清官意识、启蒙民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孟子民本思想中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3.
从3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潮进行了分析,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虽然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成为那个时代的异端,但其认识理论仍存在不足:并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而只追求君主制下的理想君主原型;所提出的理论也不能真正制约君主的权力。这些不足表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认识上终究没有跨入"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4.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鉴古思今,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郑全和"不能适当使用文言"的观点有失偏颇.历史上曾为剥削阶级所使用并被进步思想家批判过的文言文,在现今民众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不会成为开发民智的障碍,而可以成为广大劳动群众濡染民族历史文化、开展交流交际的工具和陶情冶性的文化快餐;文言文写作也能创新,并不违反规范;在今天仍可承载发展民族文化文学的重任.因此,应该为文言文在文化文学领域讨回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层面是认识文化内涵的一条捷径,故而观念的研究对于了解文化诸形态更深层次的内容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今问题在中国古人那里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话题,因而由此形成的古今观念也是我们认识古人思想的重要依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观首先可以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其含义进行初步的界定,语言、认知和信仰都是导致其具有民族性的重要原因;而古、今所构成的逻辑关系则大致确定了古今观具体内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客观性与涵盖的多面性、演变的历史性与独立性、呈现方式的变化性与价值评估的具体化等等则是古今观作为文化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传统哲学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这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古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伊壁鸠鲁能动的唯物主义哲学才是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批判旧思想家、创立新理论最有力的武器。理解《博士论文》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革命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治道"作为中国思想史中本有的概念,其广义的指涉范围包括了中国古代学者们针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构成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而其论说范围意味着"(理想的)'治'如何可能"的问题本身。古代思想家们从不同的层面、角度表述了其各自所理解的"治道",并非基于相同的支点命题预设。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精神脉象的顺应,而两者的聚焦点就在于间性思维。这种间性思想方法不是对西方间性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已有的间性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切合中国国情、迎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而又暗合间性思维规律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遇合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主题。它起源于先秦 ,形成于两汉 ,完备于隋唐 ,衰落于明清。传统民本思想既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又是中国人在观念上走向现代民主思想的起点。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赋予民本思想时代新含义 ,分别是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条件、必要条件、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