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态文化传统我们的生存之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洛克在云南丽江生活了20多年。当他在美国夏威夷临终时仍念念不忘丽江那鲜花遍野、民风纯朴的生活。洛克怀念的其实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哈佛大学保存着一批极为珍贵、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有关约瑟夫·佛郎西斯·洛克 (JosephF .Rock ,1884~ 196 2 )以及他上个世纪 2 0~ 30年代在中国西部探险和在燕京学社进行学术研究的完整档案。这一批档案包括洛克于 192 4年被哈佛大学阿诺德·阿布雷德姆 (ArnoldAberatum)植物园第一任主任查尔斯·萨尔君 (CharlesSergent)教授派往甘青藏区作考察时记录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材料 ,还有洛克从 194 5年至 195 0年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时写给学社社长舍具·爱利舍叶夫教授的书信和他的两部有关…  相似文献   

3.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本文着重研究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从而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及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被称为西方研究纳西文化的鼻祖。1922年,他于38岁时到达中国西南部,来到丽江。从此,他在这里度过了27年的时光。最初他是为美国农业部收集云南地区的动植物标本而来的。后来,他深深地爱上了神奇的纳西文化,把在丽江的工作重心转向研究纳西文化。洛克服务于美国3个权威机构: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他一边采集植物和飞禽标本,一边进行拍摄。那时,他认为自己是一位探险植物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热情投放到了他生活和工作周围的人们——纳西人当中。1884年1月13日,洛克出生于…  相似文献   

5.
访皇姑     
走在去她家的路上,我不时想起,溥杰先生曾对我说:“我的二妹从小生性活泼,在清规戒律森严的王府中,我们兄弟姐妹都死板板的,唯独她敢在祖母面前撒个娇什么的。”这几句话不知怎么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觉得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这位二妹,在王府深闺中长大,是位娇滴滴的皇姑。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了,但她总还会有些与众不同吧!  相似文献   

6.
格勒  懿熙卓玛 《中国藏学》2023,(5):143-149+217
文章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热潮中出现以一位美国探险家作为旅游品牌的现象入手,解答了这位名叫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的奥地利裔美国人的社会身份定位问题,并阐述他在中国西部及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涉藏地区多次探险屡屡成功的原因,评论他探险的功与过。洛克虽然为美国政府服务,但他对植物学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关注,为世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西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人们借助洛克拍摄的大量精彩照片和文章,开发相关地区旅游发展路线,一定程度上助力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世界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国创造了条件。同时,洛克的探险之旅也是那个时代西方列强觊觎扩张行径的一个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7.
锦衣 《民族论坛》2004,(1):17-19
当驴行天下成为一种众相追逐的时尚,那些在新春路上逍遥行走的身影无疑是美丽动人的。路上的无限风光和行走的快乐告诉我们,除了剪烛西窗围炉夜话外,我们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宣泄和表达内心对于新年的期待与欢愉。那么,就让我们放飞疲惫的心灵,把这个古老的节日还原成一种纯粹的欢乐吧,一起去看看特立独行的脚步和自由无羁的心灵究竟可以到达怎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正>昨天,在亲人微信群里看到亲人们去看望姑妈的照片,虽然今年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去看望了身体欠佳的姑妈,但是照片中的姑妈,明显身体状况又大不如前,心头一酸,忍不住泪眼潸然。这几天在准备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所谓的副教授级别的职称,  相似文献   

9.
沙海渔村     
9月的南疆,晴朗而温和。周末,我与家人出了小镇向南而行,去踏秋访幽。虽然是塞外,又在沙漠之中,但是因为叶尔羌河的滋养,倒也有些动人的景致。尤其在小镇至叶城的路上,听说有着连绵数十里的水乡渔村,很有吸引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萨茹拉,和她的新朋友——鄂温克族的男孩子拉基米尔一起到神秘的原始大森林里去,到他家的宿营地去!他俩手拉着手,过沼泽地的苔草塔头,就象一对跳鼠似的。拉基米尔比他的猎枪高不了多少;他每蹦一回,猎枪的木柄便要碰撞他麂皮靴的后跟。一条河横贯在他们的去路上,那是敖鲁古雅河的支流。  相似文献   

11.
我的西域     
泥土 刚到新疆,在去伊犁的路上,我忽然发现泥土是最可亲的东西。 那些小块绿夹夹在辽阔沙漠之间,土就像水一样,一丁点一丁点从沙石里流淌出来,出现浅草小树、屋舍和牛羊马群,还有高居马背的西部汉子。别人忙于吃饭,我啃一块干馕一个大苹果,蹲在沙石和黄土的过渡地带,这里就像两条大河交汇之处,草木庄稼便是它们交合的产物。粗砺的沙石与松软的黄土掺和一起,沙石便有了生命,仿佛一群活物,游动于天山脚下,培育出一堆堆金灿灿的黄土。好像地球上的上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我这位农民的儿子,直到此时才真正触摸到泥土的源头,我该有…  相似文献   

12.
据史料记载,在晚唐五代北宋初期,屡有少数民族部族在灵武路上劫掠使团、商旅,甚至攻击政府军队、抢夺边防物资,汉文史籍笼统地将这些少数民族部族称作“河西杂虏”。唐宋之际,在黄河以南、关内道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生存状态如何,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唐宋政府对他们的民族政策如何,目前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将以传世文献资料结合敦煌文献去研究灵武路上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探讨河西少数民族迁徙、杂居于灵武路对于唐五代宋政府的民族政策、边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蹄坳上的路马蹄坳在宁远县九嶷山舜源峰下,相传舜帝二妃寻夫在此歇马,石板路上留有马蹄印,故名。是蛟龙潜伏满山浪谷? 是历史抖开长卷一幅? 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斜挂在白云深处。舜帝曾在这里歇息, 足迹踏遍千里苍梧; 二妃曾在这里寻觅, 眼泪浇出丛丛斑竹。不要理怨它的古老, 古老得叫人难于起步, 但就是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上, 却走过来一个伟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张力 《民族论坛》2006,(9):61-61
做记者的时候,一次与同行一起去采访,对象是一位和瘫痪妻子共同生活了20年的丈夫。这男人是我们新近偶然发现的一个典型。去的路上,我们谈起这个即将见面的采访对象,敬佩的同时,也对他20年来的“苦难”岁月深感同情。到了他家,看到那个小小的院落:平房,绿树,花草,石凳,还有——秋千!秋千两边的扶手处搭着美丽的针织物,那些金色的线条在阳光下发出灿烂的光芒。“你们好!”男女主人公在房门口笑盈盈地迎接我们。那位妻子坐在轮椅里,衣衫齐整,发型俏丽,还化着淡妆。虽已不年轻了,但她的眼睛活泼明亮,看得出是个聪慧的女人。而那位丈夫——我们…  相似文献   

15.
四、山和蘑菇草原上也有峭立的真正的山峰。我们从中共锡林郭勒盟盟委所在地——锡林浩特,到著名的口蘑集中产地阿巴嘎旗的灰腾梁去的路上,就看过这样的山峰。那山峰长得真是奇怪。山的南面是直立的巍峨的峭壁,很难上下。但北面却象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很多山一样,是极平缓的斜坡,走起来也象走平地一样,根本觉不出是  相似文献   

16.
<正>在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吉卫、雅酉、排碧、排料,凤凰 县的腊尔山、禾库,贵州省松桃县的世昌等地区,苗族同胞至今仍然有赶场对歌的风俗。一到逢场的日子,他们便心有灵犀,将自己装扮一新,特别是未婚的年轻女子穿戴打扮尤为艳丽,浑身银圈、银链、银镯子、银腰带。在银饰与精致鲜艳的绣衣盛装辉映下,苗族姑娘们显得格外俊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姑娘手里都会拿着一把伞,这是绝不能少的必备之物。她们五六个一堆,七八个一群走在路上,见了小伙子就悄声细语地与伙伴们品头论足,嘻嘻偷笑,然后相互取笑拉拉扯扯扭扭捏捏尽显女儿  相似文献   

17.
2月25日中午,一輛救护車急速地开进中国人民解放軍总医院,抬下一个喉头刀伤的病人。病人剛剛乘着一架專机,从遙远的拉薩起飞,越过祖国万里長空被送到北京。此刻伤势很重,在垂危中。时針指着十二点,該下班吃午飯了。医生們有的正走出手术室,有的放下病历表,有的取下听診器。但这突然来临的伤号使医院馬上紧張起来,人們顧不得去吃飯,匆匆地穿上剛脫下的白色工作服,都集中力量来搶救这个病人了。这种紧張場面,在这个医院并不少見。就是远近的工厂或人民公社有遇到疑难重症时,也常常突然送来請求治疗。每一次,这里的白衣战士都以人民解放軍关心人民群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2日凌晨,在延边州延吉市发生了一起特大盗枪杀人案:凶手薛金山枪杀4人之后,携枪畏罪潜逃。两天后,州公安机关通过电视发出了缉拿逃犯的通令。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闪动着警惕的目光。翌日清晨,坐落在市内小火车道附近的个体“快乐”幼儿园的保育员吴春玉,在去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幼儿家长金春子。两人正在说话,一个陌生的青年走过来向她们兜售手表。吴春玉随口答道:“我有,不用再买”。刚往前走了几步,吴春玉蓦地意识到,这人虽然把鸭舌帽压到了眼眉上,但仍能看出酷似电视里通缉的那个凶手。她悄悄地跟金春子说了。金春子也觉得很象。于是,吴春玉赶忙又追上去对那人说:“我们  相似文献   

19.
年五一,我邀了几个朋友去西藏,原计划借此读点西藏的书籍,拍点西藏的照片,写点西藏的文章,希望能在向“文化人”转化的路上有所收获。想不到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被镇住了:首先是来自高原缺氧反应,虽不至于翻肠倒肚、撕心裂肺,但也绝对不轻松。白天头昏目眩,思维呆滞,双手捧着书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晚上则整夜整夜地做着挖洞掘金的梦,洞越挖越深,深不可测,无穷无尽,最后是浑身关节的疼痛和透彻脊髓的恐惧。其次是所到之处都是那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旁若无人、一心向佛的虔诚信徒。啊!这就是西藏,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西藏!事后,我反复揣摸着,这种…  相似文献   

20.
方可 《民族论坛》2014,(6):43-43
正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条路上,有些人主张以"传统"保护"传统",有些人却想用科技将这些"传统"进行"数字化保护"。衡阳师范学院的刘沛林教授,就是行走在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条路上的重要拓荒者。2012年9月,以衡阳师范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省数字卡通动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山西大学、中科院地理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