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腾龙洞风景区被文化界人士赞誉为“清江源头的一顶王冠”、“巨幅的画卷”、“人间的仙境”、“艺术的聚宝盆”,“地下的大理石公园”。一位来自武汉的诗人激动得跪倒在洞口,张开双手,喃喃念到:绝了!绝了!《旅游》杂志载文呼吁:腾龙洞“应当夺得世界名次。” 腾龙洞风景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区东郊6.8公里的清江伏流入口处。它包括清江伏流区域及东西两段。山、水、洞起伏错综、融为一体,景色奇特而壮观。  相似文献   

2.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地区普陀县东部莲花洋中.这里海岸曲折,气候宜人,林木葱郁,寺院众多,有山海之胜,洞石之奇.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和全国重点风景保护区之一,是著名的避署、旅游胜地.在国内外,特别是在日本、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有深远的影响.普陀山原名“梅岑山”,相传汉梅福在此炼丹而得名.后因《华严经》有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于普陀洛迦之说,遂称“普陀洛迦”.普陀洛迦在古籍中也作“补陀洛迦”、“补陀罗迦”,“盖梵语也”,是梵文Potaraka的译音,意译则为“小白华  相似文献   

3.
蓬莱神话所构想的海中仙岛神山 ,强烈地反映出不屈不挠的原始生命信仰 ,中华先民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生命永生的渴望 ,秦汉帝王通过“一池三岛”的园林仙境布局 ,将神话仙境搬到了人间 ,并成为日本园林仙境布局的直接蓝本。反映了人类对超越生命、与天地同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反抗死亡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学界对游仙文学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游仙诗研究 ,而忽略了那些以仙境思想为内核的道教游仙小说。文章认为 :正是后者保留了社会原生态的一般知识、信仰世界的文化信息 ,是游仙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教的“仙境”思想是游仙小说的核心 ,其根源是华夏上古的神话传说 ,其特点表现为与“人境”同构的此岸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段扬 《今日南国》2005,(23):86-88
南海海滨旅游胜地北海,有一处AAAA级的旅游景点“海底世界”。那里的“人鲨共舞”、“人龟共舞”表演。以其神话与梦幻般的美丽。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6.
唐宋传奇中常出现游历仙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先秦的《远游》等游仙诗中就已经出现,到唐宋传奇中更 为普遍,这类主题中常包含了一些子题如“遇仙”、“仙洞”、“仙凡时差”等。  相似文献   

7.
風飛帆懸,衣袂飘舞,陸游屏息斂氣静封飛雲江——洞宫山脉靈秀之水,浙南第一大河。神思紛揚,妙筆生花處,“俯仰雨青空,舟行明镜中”给世人描繪出一個如萝似幻的仙境。飛雲江敞開無私胸懷,哺育千里沃野。浩浩江水如巨龍,越險灘,轉急灣,飛珠抛玉。由它而出的涓涓碧流,似羅敷,明眸皓齒,柔媚動人,在如黛青山中蜿蜒流淌,美譽之曰“寨寮溪”。  相似文献   

8.
集天地之灵气,撷自然之精华,素有“武陵仙境”美称的统景,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部御临河畔。柔山幽谷、苍松秀竹、奇洞暖泉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 统景的魅力并不仅仅在於她迷人的自然风光。当我们走近统景,聚焦统景的工农业、旅游业、市镇建设的发展,我们不能不为统景镇人民气势恢宏的建设 歌而倾倒,也不能不为统景近几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这些变化是一座座丰碑,记载著统景镇从美丽走向富足的历程。 “团结一班人,抓住一条线,打好一张牌,建好一条街,美化两条河,开发两座山”,以书记彭光远,镇长徐鸿为核心的年轻领…  相似文献   

9.
桂林,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拔地而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相似文献   

10.
这里是一轴天然趣成的风景画卷;这里是一首至纯至美的山水歌谣;这里是一部缠绵婉约的抒情长诗;这里是一个宁静幽雅的人间仙境。 这就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真实写照。 苏州,世称“人间天堂”,以园林山水甲天下著美人间。而这座“天堂”的佳绝仙境即在太湖。因而,去过苏州,游过太湖的人,都由衷而感叹:太湖,天堂仙境。  相似文献   

11.
鱼趣     
湘西猛洞河,长几十里,两岸峭壁嶙峋怪石无数,或有猴儿出没,或有鸟雀飞翔,“小龙洞”洞中有河,“大龙洞”石笋石幔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叫游人赞叹不绝,但最叫我难忘的却是“鱼”。  相似文献   

12.
在《结构洞》一书中,伯特指出,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不仅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资源的机会,而且可以为由结构洞连接的一组组接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进行定位,因而能给位于竞争场域的参与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作为社会网络理论的一个分支,“结构洞”理论有着自己的特色。结合弱关系理论、布劳的社会独立性理论、网络的开放与封闭性等相关论述,对“结构洞”理论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创新需要企业与贫困群体建立起一定的市场经济关系。然而,他们所面临的环境缺乏支撑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条件,创新活动的开展更多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由于企业与贫困群体之间的社会网络极其松散,呈现出一种弱关系,在此情景下产生了“结构洞”,即信息非对称性配置及渠道障碍下的“信息洞”、资金匮乏及知识技能不足导致的“资源洞”以及制度安排和基本条件缺失下的“市场洞”。为跨越“结构洞”,引入第三方——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英文缩写NGO)来为企业与贫困群体搭桥,从而实现两者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社会网络的耦合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仙境是古人对不可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本文从汉代墓葬仙境的发展形态、仙境的象征符号、墓葬中仙境的特征、获取不死观念的手段等角度,梳理考察了仙境思想在汉代的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正>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桃花源记》)问世后,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兴趣,著文呤诗,可谓连篇累牍.尽管聚讼纷纭,但综合起来,仍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把桃花源说成“仙境”或“仙窟”.唐王维《桃花源行》云:“初因避秦去入间,更闻成仙遂不还”,就把它说成“仙境”.唐刘禹锡在桃花源所在地朗州(今常德)作太守十年,写了《桃花源一百韵》,则把它说成“仙窟”.仙窟之说,唐代韩意,宋代苏轼早已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以"洞天福地"为代表的道教仙境教理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无论仙境场域类型的比较,还是与司马承祯、杜光庭"洞天福地"关系的比较,皆显示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仙境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性和关联性,这或许表明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仙境的设置,受到道教仙境教理说的影响应该远较之前文学传统中的仙境说大;再加杜光庭大规模抄编文人小说之事实,表明当时文人与道教界有着广泛的思想融通和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有着鲜明的世俗特色;杜光庭的狭义"洞天福地"系统之构建,严格遵循了道教内部的教理传统,几乎未受到文人小说仙境说的影响,而且除着重表达"二十四化"外,并未特意用仙境的形式在其小说中阐扬其他洞天福地;他突破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而将十洲三岛、仙地两界五岳及诸神山海渎等仙境组合纳入其广义"洞天福地"系统,又显然受到世俗仙境传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固原出土的北魏漆画棺盖顶端所画左右屋宇内男女二人并非是墓主形象,而是“东王父”、“西王母”画像的演化。棺盖上部的绘画内容反映了汉魏以来统治阶级幻想死后登天成仙永远享乐的思想追求;棺盖下部则表现了天堂仙境,衬托出高居天宫的“东王父”、“西王母”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勃兴肇基于以老庄哲学为主体的道教哲学思想和以名山皆仙境的洞天福地思想。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虚幻之象,神秘而不可言说。但人可以从天中感受“道”。道教“名山大川皆为仙境”的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在隋唐五代时期确立下来,它促使宗教徒走向山林,在登山临水中修炼与悟道。因此,天地山水在道教世界里有着与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韦耀武 《社区》2014,(16):61-61
提起下水道,人们通常的印象是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然而,巴黎的下水道不仅没有“脏、乱、差”的影子,而且已成为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又一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