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谭明明 《老友》2011,(8):49-49
收藏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社会活动。但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则把收藏行为单纯地理解成了一夜暴富、囤积居奇的投资渠道和快速实现发财梦的终南捷径。不可否认,在收藏过程中,确实有些藏友通过藏品交流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收藏“热”惹人注目。收藏行为的发生,必然导致一笔数目不小的支出,这笔支出该当如何处理,目前国内、国外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现行的会计制度也未涉及此类业务。因此,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收藏“投资”的特点,选择一个切实可行而又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收藏投资的特征 收藏活动原本是一种文化行为,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民间收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收藏已不仅仅是为了“藏”,而是基于一些其他目的或考虑。有些公司、企业进行收藏是为了显示…  相似文献   

3.
理性或合理性问题,既是传统哲学的基本议题,也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哈贝马斯那里,理性与合理性是不加区分的。实际上,理性并不必然地就是合理性,但它却逐渐蜕变为合理性。合理性问题非常复杂,既关涉理论合理性,又关涉实践合理性。在实践合理性中,既涉及到形式/目的合理性,又涉及到实质/价值合理性。合理性问题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而交往行为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因而,要想很好地理解合理性问题,就必须很好地理解交往行为;而要想很好地理解交往行为(关涉交往合理性),首先必须了解工具行为(关涉工具合理性)。简言之,要想很好地解决合理性问题,必须协调工具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关系问题——“工具合理性是独白的,交往合理性本质上是对话性的”。这样,《交往行为理论》就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即从侧重于主体与客体关系、崇尚主体性的意识哲学,转向侧重于语言与世界关系、崇尚主体间性的语言哲学;从传统批判理论转向交往行为理论;从老批判理论转向新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4.
市场火爆,画廊冷清 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表明,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走势与该国的GDP存在着微妙的关联性。简单地说,当一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收藏趋向;当人均GDP达~J5000美元至8000美元,艺术品收藏会出现快速增长期;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就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北京人喜欢收藏.过去不少达官贵人、文化名流都把收藏作为爱好乃至保值的手段.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近30年来,北京普通百姓的收藏,从少数人的行为到多数人的参与;从晓市的地摊到"古玩城"的建成;从"地下"到公开……北京普通百姓的一部收藏史,可以折射出北京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七色光谱.  相似文献   

6.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言语行为的间接性,要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言语行为,获取正确的言外之意,必须注意影响语义理解的种种要素。文章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较为深入地分析、探讨了影响言外之意即特定语义的诸多要素,以帮助加强对语言间接性的理解,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Panther与Thornburg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并说明场境概念可用于会话分析。虽然他们提到了语境因素在推理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对一些与间接言语行为相关的必要语用参数的考虑。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必须把认知与语用相结合,同时要充分重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利、社会距离和礼貌等语用参数。  相似文献   

8.
李苏明 《社区》2011,(5):50-51
对收藏略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收藏一般可分两种,一种人以获得藏品的价值而收藏,另外一种人以个人兴趣而收藏。可收藏的藏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但基本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收藏”这一本雅明史学的重要概念,以理解本雅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进而探索其作为电影史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的可能性.文章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收藏”的三个步骤:“收”,收罗藏品;“藏”,整理陈列;“赏”,凝视和体验,以更“清晰”地勾勒出作为史学概念的“收藏”的理论形象.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新电影/媒体历史活动中与本雅明式的收藏-历史学家最为亲厚的媒体考古学家的历史实践活动,考察新电影/媒体史的突破和困境.本文指出当今的媒体考古学家表现出了本雅明笔下福克斯式的收藏-历史学家的双重属性,在他们身上革命性、批判性的新历史观念和根深蒂固的、教条化的旧历史撰写方法矛盾共存.这是实践者面对理论的两难窘境.  相似文献   

10.
收藏与健康     
长城 《山西老年》2010,(5):54-54
曾经与一位爱好收藏的老人交谈,问其搞收藏的目的,老人愉快地回答:"搞收藏,买健康。"收藏与健康,从这位老人口中说出显得那么自然贴切。说来也巧,此后不久我在报纸上读到了一则消息:目前,国外医学临床证明,收藏是治疗慢性  相似文献   

11.
我邻居退休后迷上了收藏,几年来收集了不少邮票、钱币、电话卡等物。最近,他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假人民币和外币一百余张面值近万元,有时还向他人炫耀其收藏的假币。请问,他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读者刘敏珍刘敏珍同志: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城市和地区的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非法出售、购买假币,也有的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以礼貌的方式请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一文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策略和影响其实施策略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其特点,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3.
意在言外     
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本文以言外行为为重点,分析了会话的一些特点及原则.了解这些特点及原则,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构建语篇和准确地理解语篇.  相似文献   

14.
如今收藏不仅是人们文化休闲的一项内容,更是投资理财的一个热点。有道是“宝藏,宝藏,越藏越宝”,可见,收藏的价值全在“藏”这一环。事实上,藏得越久的东西身价也就越高。如今,你若藏有春秋战国年代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会是价值连城的珍宝。然而,如果你换一种思路来理解收藏,  相似文献   

15.
李润英 《老友》2015,(4):55
当下,收藏古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收藏更多的古钱币,但由于精力有限,要想收尽天底下的古钱币,那是不现实的。笔者也是一名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在多年的收藏中,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尽管花钱不多,但趣味盎然,受益匪浅。1.编年收集法。就是按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线索收集,每个朝代收集一两枚,从贝币到宣统通宝,不分大钱、小钱,挑价格合适的。如先秦部分可收明刀、小型方足布、战国小半两,宋钱中小平钱贵的可换成便宜的折  相似文献   

16.
交往行为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借助符号协调并通过行为者相互间对话协商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行为。对交往行为的意义理解既不能作自然科学式的因果解释,也不能非反思性地应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技艺。分享共同语言和共同语境,分享共同的社会规范和惯例,是交往行为的意义可以被解释(理解)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对哲学诠释学进行语用学改造,建立一种以意识形态批判和问题语境反思为特征的"深层诠释学"。深层诠释学是哲学诠释学的批判性扬弃,它坚持合理谈话的调整原则,坚持在交往实践的话语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批判与反思。批判与反思作为哈贝马斯对诠释学的创造性理解,以及作为批判诠释学的解释方法与结果,遂成为哈贝马斯新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似乎有一定的共性,但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间接性、“一言多行”与“一行多言”、语意范畴、理解机制、原因与功能等。隐喻有着与间接言语行为完全不同的特征,使得隐喻不同于间接言语行为,并成为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类型————隐喻化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9.
表演性一直是艺术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但在文学研究的传统中并不显眼。直到上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与多媒体技术兴起后,表演性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开始不断提升,进而拓展了人们对文学活动内涵的理解。在文学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这一传统观念之下,模仿论对文学表演性的认识基于语言与行为的相互参照,语言要么作为行为的一部分,要么作为行为的描述出现。但是,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德里达对文字的重视以及其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巴特勒的话语性别分析,确立了以语言为出发点的文学表演性的基础,行为成为语言的表演或操演。此观点既是语言观念转变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传统模仿论为基础的文学表演性的颠覆,更是对文学表演性本身的丰富,在当代发达的传媒技术这一背景之下,为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理论及其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共鸣。人们倾向于将这种群体行为理解为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如果是处于相同社会环境下的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习得的社会行为,就不能仅仅从公民个体素质方面来理解这一行为。而应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社会现象。文化学家泰勒指出,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显性的或潜性的行为模式。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叫做文化。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形成的,即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文化对人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来解读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