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辉勇 《探求》2006,(4):80-80
人类必然以“社会”方式生存,而社会必然以“和谐”为理想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不同,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以及有关和谐社会的境界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执两用中”、“致中和”,以及近代思想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不同理解和表述;在西方历史上,则有古希腊“理想国”的和谐社会构想,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的和谐社会蓝图,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战士,雪莱和拜伦一样,他首先是他们时代的叛逆者和批判者,但是雪莱对于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只是其整个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所涉及的一些新主题新思想是拜伦所没有的。这些新主题新思想就是:雪莱更注目于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其诗作中出现了对于未来的幻想、宇宙世界的幻景以及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其固有的内在矛盾,雪莱还无法为其未来理想的实现找到真实的现实力量的支持和人民性基础,因而这种理想的面貌染上了浓重的空洞的乌托邦色彩:它是灿烂而美好的,然而却缺…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郎友兴  项辉 《社会》2001,46(4):18-21
“我们正处于两个世界之间 ,处于一个即将结束的不平等的世界和一个正在开始的平等的世界之间。”(P·勒鲁 ,1988:11)这个论断出自1838年出版的皮埃尔·勒鲁的《论平等》一书。不过 ,这个“转型”过程不免长了一些。不平等现象处处可见而平等依然是人类所努力的目标。在中国 ,两极分化现象尚未完全消除 ,而共同富裕还仍然是一种长远的、艰难的目标。那么社会学能为中国社会的平等做些什么?本文旨在讨论这一方面的问题。平等与社会主义的理想虽然在古希腊及中国古代都曾有思想家提出过“理想国”、“大同社会”的思想 ,但是 ,…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会"与社会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戚攻 《社会》2001,(2):33-35
当我发表了《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一文后 ,一位同事问道 ,“为什么提‘网络社会’而不是‘信息社会’?”的确 ,作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新课题 ,是以“信息社会”表述更准确 ,还是“网络社会”?或者就用“虚拟社会”来统称?这几个概念 ,哪一个更准确地反映了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此 ,我试作一点探讨。一、网络的特质当“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资源时(资源生产力) ,现实社会变迁将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人们结成的政治统治关系和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依附关…  相似文献   

6.
潘志和 《探求》2012,(1):81-86
广府的秀水灵山孕育催生的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同境界”是大同世界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幸福状态,其诗性品格将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名城地位的有力推手。而其中康有为凭借丰富的想象对人的内在自由与生存幸福的叩问,亦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生活观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焕枝 《探求》2006,(Z1):61-62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一)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发展和享有等方面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如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把满足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程志敏 《浙江学刊》2006,(3):141-145
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理由就在于《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共妻共产和哲人王”等主张。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处在特殊的情景之中,以反讽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启蒙乌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范式,不是人间生活的蓝图。  相似文献   

10.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的修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共产党员修养是党员一生的必修课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自身。“改造自身”既是人类本身进步的要求,也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目的。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承担者和推动者”(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因此,共产党员要进行修养,并把修养作为自己一生的必修课,以承担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这是因为:第一,解放生产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解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使生产力能获得最终解…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生主义的发轫虽晚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却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以“振兴实业”和“创造新财源”为民生主义的物质基础,以“均富”、“同富”和大同社会为民生主义的目标与理想,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是孙中山建设民生主义的重要指导原则。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取利避害的价值尺度,驱动孙中山沿着“因袭—规抚—创获”的逻辑,使民生主义学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古罗马诗人特伦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人,因此凡显示人性的东西,对我都不是陌生的”,这句话很可以成为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那种特殊历史现象的座右铭,而所谓“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他不仅是“永恒的人”,而且还是能取得人类一切成就(包括艺术、科学、语言、文学、政治以至经济方面的成就)的人。经过漫长的“黑暗时代”(这样称呼它是带有一定的武断性和不恰当的)之后,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一种理想,一种全面发展人性的理想,它被称之为“人道主义”(这样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7,(3):23-35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制度性设计"的尝试,它在制度设计上的根本缺陷,是建立了以所谓"哲学王"为统领的"正义"立法原则的政治等级制度。"哲学王"集最高权力与最高智慧于一身,将国家前途建立在"好人"基础之上。《理想国》将"正义"解释为"政治正确"而不是自由、民主、允许争论等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其倡导的正义是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秩序。《理想国》缺少近代启蒙思想的人权观念,而人权的核心是个人的政治权利。应对《理想国》的制度性失误,应使政治制度保证公民政治权利中的个人性,用宽容取代"正确"。在这个过程中,纯粹善良的私人生活比《理想国》里的公共社会生活更符合人的天性以及人类幸福的本意。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6):10-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代表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发起的伟大倡议。它是以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关切作为理论思考的起点,主张以人民为主体,依靠人的力量来共同构建包容和谐的未来大同世界,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诉求。这一伟大理念从人出发、依靠人、为了人的逻辑演绎,彰显出深刻的人学致思理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在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奉行的崭新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智慧活动最终指向由人类自己创造却又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现实世界。“批判哲学”力图通过文化对策,在为人类生存争得优先权的前提下,重构自然、人、社会的总体性关系,以企实现现实世界的合理存在,从而建立了具有解放意义的理性文化观。一、超越自然的生命对策康德断言,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文化问题都与当下存在着并向历史提问的现实人自身有关。文化不是一种外在于人、在历史中自发产生作用的非人格异己力量。应该意识到,现实是走向未来的文化起点,文化则正是当下生存的人自己驾驭自己的全部内容。不过,人不是自动机器,也不是传统…  相似文献   

17.
明确责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事业儿童是人类未来。儿童的幸福史,也将是人类的幸福史。人们关心和保护儿童,是人类伦理和道义的必然表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儿童也从来没有与“流浪”、“苦难”、“孤残”乃至“死亡”等冰冷的词语分离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中儿童当然受到保护和帮助,这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使然。对失去家庭的儿童、身陷困境的儿童,社会必须给予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救助儿童就是救助人类社会自身;为他们创造美好的未来,就是在为人类社会赢取美好明天。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越高,对儿童的保护和协助的责任也越重,要求也应更高。欧洲经济工业化以后,德国首次使用了“社会政策”一词。随之德国创立了从各种各样的风险中保障人们生活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20世纪逐渐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7):96-10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利他性价值观是维系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这一利他性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价值观凸显出的正是群体性价值诉求,这是自我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的桥梁,也是儒家展现其入世面相的理论基点。从本质上看,这一儒家利他价值观要求自我主体不应只关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还应该将这种意识推及他人、他群体和他文明,最终实现儒家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9.
鲁枢元 《阅江学刊》2010,(4):143-148
在空间上,桃花源是一个封闭自守、绝不与外交通的世界;在时间上,桃花源中的时间如果不说是停滞的,也该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桃花源正是由于守护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才成了与外面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将莫尔、培根们的"乌托邦"对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建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中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的社会理想之中的,如果还要将其称为乌托邦,那么西方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光明的"、"进取的"的乌托邦,东方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一种"幽晦的"、"退隐的"古典的乌托邦。20世纪以来日渐强化的"反乌托邦"运动以挖苦、嘲弄、批判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启蒙主义乌托邦的"反拨",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怀。陶渊明的古典乌托邦思想在当今地球人类面临的生态时代,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及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自由概念是一个内在包含着约束的概念,不能把它理解为无约束的意志行为。从政治范畴和更广泛的社会范畴来看,自由是一种政治上的自由权利,而不是一种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人权。文章还从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了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并叙述了自由概念的历史发展,指出以人性和人权的名义提出的自由要求虽然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最终已变得虚伪和反动。而社会主义社会则奠定了人类通向自由的广阔道路,随着杜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自由将愈来愈充分,并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