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传几千年的清明节,在民间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 其一是"扫墓"。清明扫墓始于战国(另一说法始于周朝),盛于唐朝,到宋代,皆以清明时节扫墓添土,摆放供品,焚香烧纸,叩拜祭祖,后亦称"上墓"、"上坟"。到清代,上坟扫墓从清明前到立夏之日,持续一月。唐代白居易对古代扫墓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  相似文献   

2.
李岩 《社科纵横》2005,20(3):112-113
尊老尚齿是古代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风尚,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尊老尚齿具有悠久的历史,尊老和尚齿都形成于尧舜时期,经夏商二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形成了中华尊老尚齿礼制,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千年古镇文化敬天法祖民俗节庆渔盐吉镇韩家民俗村开展"抬花轿娶亲、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节期间,在民俗村周边巡回演出。  相似文献   

4.
《青岛画报》2022,(2):82-85
针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5.
地区竞争力本质上是体系竞争力。古代欧洲与亚洲的地区竞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罗马体系和中华体系此消彼长的关系。基督教和佛教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并行兴起是影响古代欧亚大陆政治变化的重大事件,它对后来欧洲和亚洲政治结构的形成及地区竞争力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刊从本期起将以连载的方式发表这篇长论。论文以纪元初基督教和佛教在欧亚并行兴起为视角,比较研究东西方两大体系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此消彼长的历史,并以地区竞争力作为比较参数。本文认为: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是古代东西方政治及其表现的鲜明特点;严重的政教二元冲突是造成中世纪欧洲地缘政治破碎化的关键因素;分封的世俗王权和集权式的教权二元内耗,使欧洲从近千年的罗马统一时代进入到中世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千年乱局;由于中世纪中国比较好地解决了政教矛盾,其政治则从"五胡乱华"式的诸侯割据转为高度统一且有巨大包容力的结构,中华体系由此成为中世纪世界文明的重心,亚洲也由此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  相似文献   

6.
古兴亮 《生存》2020,(1):0058-0058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但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教育使大家对这一点有很多的误解,所谓 " 圣人经意,不得妄改 ",中国千年以来的阅读范围都被圈定了。为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阅读行为向个性化转变,引导学生加强自主阅读。本文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既有睦邻之间跨越千年的绵绵情谊,又有交战双方干戈相见的历史积怨。在古代,日本奉礼义之邦的中国为圭臭,心悦诚眼地接受了儒家文化的陶冶和指导,不论是在鉴真东渡的唐朝,还是在戚继光抗倭的明代,这一格局和走向都基本未变。到了近代,形势发生了剧变,日本转以西方列强为其榜样,变法自强,在亚洲率先实现了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正>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忠诚始终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从屈原投江到岳飞精忠报国,从文天祥慷慨就义到邓世昌为国捐躯,从雷锋精神到铁人精神,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忠诚始终在民族精神的烈火中绵延不绝。"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忠诚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操守。党员干部信仰是否坚定,最根本的在于是否忠诚,特别是在党需要时、在国家需要时、在人民需要时,能不能有一种担当、一种  相似文献   

9.
徐爱国 《求是学刊》2008,35(3):73-80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解析了"法治"一词的内在含义,并重点解构了"法治"现象的社会一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考察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认为中国古代法治与西方现代法治存在结构上的差异.最后,作者分析了当下中国法学几个热点命题,揭示出这些法治命题所存在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0.
端砚与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溪始显于唐",自唐武德年间开采至今,端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追本溯源,从唐太宗时代开始,由皇帝到朝廷大臣,从文人学士到乡村野夫,都十分重视书画艺术和喜爱端溪石砚,每得到一方砚石均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苏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