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本质的研究及其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本质的研究异彩纷呈 ,众说莫一。文中认为对编辑本质的认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是 :对编辑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编辑现象充分描写基础上的内在联系的抽绎与提升 ;编辑现象的描写应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以不同的线索来进行 ;与编辑劳动相关的因素有宏观、微观 ,内部、外部 ,决定性、非决定性之分。  相似文献   

2.
编辑队伍建设中,职业倦怠现象是影响编辑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从生态学的视角对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探析,结合个体因素和外界环境分析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利用生态学的理念以及生态链法则、生态平衡理论和生态和谐理论,引导编辑树立动态工作思路理念,创新和谐共生编辑理念,正确认知编辑职业生态稳定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全面协调、相辅互存的编辑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编辑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表现在期刊编辑学科专业知识与作者专业知识间的信息不对称、编辑专业知识与职业要求的信息不对称、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这些不对称造成许多危害,最终会危及期刊的发展。加强编辑继续教育、畅通编读沟通渠道、合理配置编辑、优化编辑管理机制是有效抑制编辑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前学风腐败的现象和学风腐败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有关责任,并论述了编辑工作的主要原理、内容以及编辑批评学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编辑工作在扭转不良学风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编辑在加强学风建设以及编辑工作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在工作中的“无意侵权” ,包括编辑对本领域、本学科的学术热点、前沿动态不能准确把握 ,直接影响对稿件的判断力 ;不及时告知作者稿件处理结果 ;选稿标准不客观 ;未经作者同意 ,擅自增加或删减文章内容 ;多位作者署名的文章 ,目录页中不全部标出作者等。这些现象虽属编辑无意为之 ,但侵害了作者的权益。要杜绝这类现象 ,必先提高编辑的职业素质 ,主要是建立系统的、完备的编辑学学科理论体系 ;重新认识和定位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要加强对本学科的业务学习 ,强化对稿件的识别能力 ,把好选题关 ;要切实防范稿件加工中失真现象的出现 ;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美学是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也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审美观照的产物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形成 ,并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 ,对编辑活动进行审美反映 ,思考编辑活动中的美学现象或审美规律 ,把编辑活动与文化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从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本质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提出了编辑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任火在编辑专业期刊《编辑之友》上连续发表一系列编辑学研究论文,其文风飘逸,文字清爽,引起编辑同行的注意;2003年8月,他的编辑学专著《编辑独语》悄然面世,不久便告售磬,其发行之快耐人寻味;2005年6月,荟萃全国70多位编辑工作者心声的《编辑独语》的图书评论集《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出版发行,在编辑出版界引起轰动,任火及其作品产生了一种编辑文化现象,即“任火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引起编辑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任火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给人们一个了解任火、认识任火的窗口,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产生这种编辑文化现象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8.
学术期刊的编辑失范是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现象的助产士。失察、徇私、畏势、缺纠等编辑失范现象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使学术创新本质异化,降低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损害了编辑作为学术把关人的形象,进一步恶化了学术风气。要实现学术期刊的价值回归,必须治理编辑失范。其治理途径是:营造谴责编辑失范现象的舆论氛围,加强编辑自律,实现制度治理,从净化小环境做起,共同建设健康的学术大环境。  相似文献   

9.
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产生根源: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学校管理层对学报编辑职业的认识不够准确、传统的工作方式及编辑素质与学报发展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付出与获得不对等以及巨大的职业压力等。提出了应从编辑个体、编辑部和学校等不同层面着手解决编辑职业倦怠现象,以促进高校学报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一稿多投现象提出编辑应站在作者的角度更理性、更客观地考虑这一社会现象。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解决一稿多投现象,从而促进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编辑活动具有实践、理性、自觉的对编辑规律探索特点,在上世纪中国文学诗歌媒体界曾出现过“臧克家编辑现象”,这一现象本质上包含一种与编辑规律的吻合。在编辑的编作方式或著作方式中,编辑思维方法与出版物内容形式相关联,反映物质精神世界和文化生产趋于对称性、和谐性的关系。“提高,而不忘记普及”:同毛泽东、陈毅、郭沫若等过从密切,切磋诗艺,不时“索稿”;“工人、解放军诗歌”及“民歌”作品跻身《诗刊》;“团结了老中青三代诗人”;“尽力拉一些名作家的稿子”:编辑《毛泽东诗词鉴赏》,邀约众多名家参与撰文;尊重“作家的创作劳动”:维护作品原貌、风格及作者权益、权利,并为此而呼吁;“自身的责任”“与自然万物合一”和感受“快乐”的编辑观:以欣赏的心境与作者作品进行“沟通”,将能“把眼泪滴在文章上”的好作品推介给读者。研究编辑臧克家,可以从中认识和解读编辑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编辑应具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道德意识。当前编辑队伍职业道德存在失范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二是编辑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用稿的随意性较大;三是编辑不注重自身修养提高,导致价值取向的偏倚。从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提升人生境界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旨在促进编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绿色学报的想法,是受启于"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发展论坛"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报工作会议"。编辑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校样处理等工作环节中,编辑道德下滑现象随着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加隐蔽和复杂化。因此,从编辑部内部、编辑个人、外部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预防遏制编辑道德失范的措施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编辑工作的社会作用时,我们是把“编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考察的。这里所说的“编辑”主要应理解为编辑工作或编辑活动,我们是把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系统工程来探究它的目的性或目标性,研究它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的。编辑劳动是根据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是对文化现象进行鉴别、筛选并对其加工制作成文化产品的工作。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必须体现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这一崇高目的。由于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认知水平、反映客观事物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文化现象也就存在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好与坏之分,所以对于具有选择功能、加工功能的编辑来说,坚持文化产品导向的正确、知识内容以及思维方法的正确,就成为自己忠于职守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不够完善、不够规范,编辑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要达到这一要求就更显得有其艰巨性和紧迫…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在治理学术腐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的实践活动是信息文化产品加工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果编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会给学术腐败现象以可乘之机。所以提高编辑素质,使编辑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能对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播实施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编辑活动 ,或编书籍 ,或编报刊 ,或编电讯 ,或编广播电视节目 ,或制作网页等。这些编辑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编辑主体来看 ,又都是人们活动的一种形态。它们既有其共性 ,也有其特异性。1 编辑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枢纽编辑活动同人的其他活动一样 ,都是在与活动对象的特性相联系和比较中显示出自身特性来的。人的活动能力、意识与活动对象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编辑活动、编辑意识与编辑活动对象也是如此。只有在这种与对方特点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中才能较全面地看到编辑活动的特异性。接受文化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的运作正迅速介入我国的图书出版业 ,同时出现了编辑审美意识的滑坡现象。本文从图书美的审美对象入手 ,就图书美的审美主体、图书美审美主体的规定性以及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与市场意识的关系等方面 ,讨论图书编辑活动中加强审美意识的问题 ,以期引起广大图书编辑工作者在出版工作中对美的追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市场上图书质量问题屡屡出现,尤其是图书编校质量总体上呈滑坡趋势.造成图书编校质量滑坡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编辑加工作用正在弱化、图书出版的时效性限制、编辑职责"后移"现象加剧、社会价值观与评价体系的影响和编辑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日常工作大都涉及著作权,编辑应该了解有关著作权的相关知识,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本文主要强调编辑工作中如何依法尊重作者的权利,把握“合理使用”与侵犯著作权的界限,杜绝“一稿多投”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