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过去治史者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惟独对创立吴国的孙权贬抑甚多。但核诸史实,孙权无论就个人德行及创立的历史功绩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丝毫不逊于曹刘,有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可认定孙权为三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纵谈三国人物毛应民毛泽东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大政治家,他一生酷爱读史,尤其喜读人物传记。他对历史人物的文韬武略、是非功过多所议论,从他对三国人物的评说来看,别具慧眼,饶有风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读裴松之注卢粥集解的《三国志》这本书的《魏书·...  相似文献   

4.
宋词与三国     
宋词广为涉及"三国"人物、故实,可以说是一部词演"三国".历史的回顾,包含着现实的动因:历史沧桑的伤感意识,历史不再的失落情绪,个人的身世之情,成为宋词人的人生写照和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5.
贾光峰 《阴山学刊》2013,(5):75-78,100
易中天现象是指易中天著《品三国》出版后,专家和普通读者在评价观点上相互对立的一种阅读现象。学科馆员首先要了解到,从历史演义来了解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是大多数普通读者常态的阅读方式。对于三国历史豁著,学科馆员要从普通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从以史解文的视角,有选择地进行引导性推荐阅读。在推荐过程中,对于专家学者中某些代表性观点,如“文史混谈”、“非忠义观”等观点,应进行解析性评判。  相似文献   

6.
论诸葛亮的古代知识分子特质梅铮铮千余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人们推崇和景仰的对象。尤其是宋元以后,随着平话、小说、戏曲的兴盛,诸葛亮更成为三国题材故事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并且呈现出偶像化、神圣化的趋势,直接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平话》叙述三国故事大体遵循三条原则,即历史原则、报应原则、道德原则。《平话》在《资治通鉴》编年体之外创造了艺术的叙事文本,确定了迥异于正史的叙事视角,把历史本真的复合结构改变为刘备蜀汉发展的单线结构。《平话》对刘备蜀汉同情与赞颂的叙事中积淀了魏晋以来不同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平话》的艺术图景中凸现的主要是蜀汉方面不多的几个人物,经常占据叙事焦点、最为活跃、塑造得最有生气的人物是张飞。《平话》的叙事原则与叙事视角,表现了市民接受群的审美风尚与道德观念、价值判断,表现出民间艺术来源于史著、但又别异于史著的艺术趣味与评价倾向。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历史上影响巨大,既关系到三国的兴亡,又关系到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故后人对其议论甚多,近年来不少学者还提出了新的见解。笔者认为在《隆中对》研究上,必须以确凿的史料为依据,以不偏不倚,求实认真的态度进行全面深入的钻研,才能识其庐山真面目,还历史人物的本来。下面就谈谈个人《隆中对》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并与同志们商榷之。  相似文献   

9.
孙权是三国时代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史家一直把孙权看作一个规避江东、胸无大志的偏安之君,孙权究竟是不是偏安之君?作为一方之主,他的政治志趣究竟如何?这不仅涉及对孙权的评价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对三国政治斗争全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详为一辩。一孙权规避江东,是个偏安之君,这种观点屡屡见于一些颇有影响的论著中,例如:  相似文献   

10.
论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关羽崇拜王齐洲中国历史人物受到普遍崇拜者,莫过于孔丘和关羽。孔丘是儒家鼻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丘之被尊为“至圣先师”、“文宣王”等等,本是情理中事。关羽是三国名将,但三国时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中国古代著...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人物、情节的时空跨度及其反映的历史社会生活容量之浩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仅见的.它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勾勒出若干脉络清晰的情节链,每条情节链就是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许多情节链纵横交错,编织成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情节网络,展开性格的对立冲突,起到了组织人物关系、突现人物性格的"酵母"作用.情节的政治化和性格的政治化的一致,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主题和题材的特殊性,使人物的日常家庭生活佚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比曹操、刘备稍晚。刘备为谋求统一,奔走二十余年,由于没有正确路线指导,屡遭失败。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生于乱世,因缘时会,从政达四十多年,戎马生涯中,阅尽坎坷,终于统一北方。他也算是雄才大略,功盖前世。当然,他的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不无关系,爱尔维修讲:“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话语和非学术话语的混杂。本文以“琦善评价”为例,打破史学与非史学的界限,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的文本——“审判琦善”。通过审讯琦善,收集旁证材料,最终做出判决,这一审判过程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语境、事实和评判”结构。我们重建这一结构,希望能为历史人物评价及其解读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式。以此为基础,将各类“琦善评价”的语境作比较,构成一个“琦善评价史”序列,从而为“琦善评价”搭建一个可以相互理解和对话的平台。希望这一研究对其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评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付。他在政冶、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间,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姣姣者。历代对诸葛亮都非常重视,评述不绝。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研究诸葛亮,应该分列专题进行。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人才的看法,讲究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这一人才观,在躬耕隆中的时候,就已初步形成了。《三国志·蜀志·诸  相似文献   

16.
汤化龙是晚清时期激进的立宪派人物,在武昌首义前夕毅然转向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他立即成为武昌首义的核心领导成员,为维护首义大局甚至委曲求全,在倡导和推动辛亥革命、组织湖北军政府、制订湖北军政府对外政策、策反清廷海军、制订《鄂军政府组织条例》与《鄂州约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辛亥革命和此后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了实际的示范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  相似文献   

18.
论诸葛亮多谋善断的文韬武略□唐建华诸葛亮(181—234)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蜀国名相。他的经邦济世奇才,彪炳千古,为世人留下足资借鉴的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其治国方略和领导艺术中,充分显示了他...  相似文献   

19.
任昭坤 《天府新论》2003,(4):121-124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军事。它的成书过程 ,围绕着对三国战争史的反映 ,悠悠逾千年。其深远影响主要也体现在军事及军事文化方面。军事校注本为显露《三国演义》的本色 ,改变过去多重一般文字校释的作法 ,重点校理有关军事历史、军事人物、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制度、军事地理、气象、兵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发展的三大因素小说的审美重心是人物.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是:历史学、诗美学、勾栏瓦肆的市民层听众心理学,它们也对人物审美发挥着制约作用.历史对小说审美的最主要影响是写实性和人物众多性.中国长篇小说人物阵容庞大,有一个群体结构.这似与中国小说再现社会的历史世相庶几相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