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永苏 《决策探索》2009,(14):13-15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能孤军奋进,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协调,相互促进,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农业是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这个基础,这是世人公认的常识:工业化、城市化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前提是工业、城市的发展壮大,对这方面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强化。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市化,通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之间的有机协调、相互促进,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首当其冲。为了应对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这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今后农业唯一的出路。资金是发展生产的第一推动力,银行信贷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理所应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洪银兴  杨玉珍 《管理世界》2023,(5):1-8+53+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其理论范式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以农业高质高效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的农民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范式的创新或转变:由非农发展的带动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追求农业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加附加值模式;农业发展基本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向科技和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城市化的内涵转变为在农村城镇创建相当于城市水准的现代生活条件。发展范式这4个转变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农民的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可以溯源到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范式的创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是中国发展理论对发展经济学新进展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国外是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各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内容,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变化的共同指向,就是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需要。英国、丹麦、瑞士的做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存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成为支撑各闰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周内外实践已充分证明.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存我困,立足国情,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韩长赋 《领导广角》2002,(10):13-15
入世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整体和长远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利益。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随着入世以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加深,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将进一步增强。在这个大背景下,全面认识入世与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意义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强调: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力伟 《管理科学文摘》2012,(28):145-145,150
农业科技政策是国家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统筹城乡真展的准则,其以科技推广为基础,使科技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效果。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关键。构建完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是我国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支柱。随着新时期政策的开放和国家大力度的向农业投资,如粮食补贴、农业税的减免等。使我国传统的农业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出现的就是依靠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小型企业。在以市场经济检验一切企业生存能力的格局下,我国的农业型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有着明显的差别,经营状况也好坏不一,尽管国家政策对以农业为主的企业又所倾斜,但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农业型中小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在飞速发展。我们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耕作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农业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必将长期的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发展新型农业,如何求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农业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生存环境和人力资源及发展战略方便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官产学研金"合作与虚拟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等方面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选择合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对河南省的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到发展思路,最后重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发展模式,对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也给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农业经济带来了潜在的发展契机与挑战.重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危",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同时,全面分析、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契"机",趋利避害,进而把中国农业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在WTO世界贸易框架体系下,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同时世贸规则亦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准则,部分发达国家正构筑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口,进而保护本国产业。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当积极应对。通过实践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感受到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山区,因为山大、坡陡江、平地少,很多人都怀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行性,导致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较为缓慢。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渐成为现实,而山区劳动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逐步减少,人力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因此,山区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施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本文从国际农业交流的现状和对参与国的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以便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这种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专题研究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现行主要指标体系,形成了"农业现代化关键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从纵向时序层面对浙江近五年农业现代化进展情况进行了总体评价与经验总结,从横向省域层面联动分析了农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轨迹与存在问题,从政府职能定位的角度进行国际比较,总结出各国建设农业一体化的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农协配合型、政府引导——农协管理型、政府服务——市场主导型。基于我国农村建设国情和新型城镇化背景,本文提出通过建设以政府公共服务网络为基础、农业合作社为支撑和市场为主导的三位一体发展框架,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聪 《经营管理者》2013,(11):21-2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郊农业举足轻重。城郊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城圈农业。它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生产经营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导,集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于一身,在城市郊区生产蔬菜、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都要和信息化相交融,用信息化来武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大的相关重要论述也是对"四化"协同发展的深刻分析,十八大将"新型工业化"放在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农业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