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首次从独立董事连锁的声誉效应和学习效应视角,运用匹配(1:1 Pairing)+双重差分(DID)法研究独立董事连锁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声誉效应视角,独立董事连锁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且兼任公司家数较多的连锁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在学习效应视角,独立董事连锁能显著提高其董事会出席率,且该种效应主要出现在高学历的连锁独立董事身上。此外,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独立董事连锁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传导机制,即通过提高连锁独立董事的董事会出席率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应当重视独立董事连锁的作用,这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高良  李星  司毅  张睿 《管理科学》2017,30(4):48-62
 已有企业避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涉及对企业社会网络属性的探讨。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企业单独存在。连锁董事的出现,在企业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网络,还为企业私有信息传递构建了一条非公开渠道,从而促进相似行为在企业间传染。随着中国企业现代董事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连锁董事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从连锁董事关系这一社会属性视角研究企业避税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连锁董事关系的基础上,以2007年至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8 732条公司年度观测值为样本,将公司有效税率、账税差异和固定效应残差法计算的账税差异作为避税程度的测量指标,采用OLS回归模型对避税行为的传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连锁董事传递的成熟避税经验可以降低目标公司的避税成本和管理者对避税决策不利后果的担忧,导致避税行为在企业网络间传染。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和替代性解释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避税行为在同一地区的连锁公司间更容易传染,即传染服从先内后外律。最后,与CFO相比,当连锁董事为目标公司CEO时更能促进避税行为传染。        以连锁董事为视角的研究可以将企业的社会属性纳入到避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丰富避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企业针对连锁董事信息传递的成本收益决策框架,完善了连锁董事传染效应的理论研究,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润蕾 《经营管理者》2015,(10):199-200
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公司治理行为是近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和趋势,而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下的委托代理成本又是资本市场始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社会网络嵌入公司治理模型,从资源获取、网络寻租和社会监督三个方面分析了连锁董事网络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得出一个基本框架,为未来实证检验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5.
连锁董事和股价同步性波动:基于网络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留闯  田高良  马勇  李彬 《管理科学》2012,25(6):86-100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连锁董事的背景下,从公司透明度和趋同性两方面分析连锁董事对公司股价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采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分析连锁董事对股价同步性波动的作用机制。以2003年至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纵列截面数据,借鉴网络分析方法,采用居中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向量中心度度量公司的连锁董事。实证结果表明,拥有连锁董事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波动更高;在网络中镶嵌越紧密的公司,其股价波动和市场波动更一致。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大公司和国有控制公司中,连锁董事通过降低公司透明度增加股价同步性波动;在小公司和非国有控制公司中,连锁董事通过增加公司间的趋同性增加股价同步性波动。研究结论对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洁  田高良  杨宁 《管理科学》2014,27(2):15-25
基于连锁董事的信息传递功能,选取2000年至2012年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均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真实并购样本,以配对的方式选取潜在并购样本,通过Probit回归实证检验与并购公司存在连锁董事关系的潜在目标公司是否更可能成为并购目标公司,并进一步检验并购公司与潜在目标公司(包括目标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并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并购公司存在连锁董事关系的公司更可能成为并购目标;当并购公司和潜在目标公司(包括目标公司)属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时,或者当并购公司属于非国有企业时,这种关系表现得尤为显著。连锁董事的信息传递功能对于并购公司确定目标公司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连锁董事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的争论一直存在.一种假设认为,连锁董事在转型经济中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漏洞,从而有助于改善公司绩效.而另一相对的假设则认为,转型中的公司治理失灵催生了连锁董事作为一种社会凝聚的工具,有利于实现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还尚未有在制度变迁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利用中国当前制度变迁的大环境,我们建立了284家上市公司连续八年的面板数据库,并针对以上两个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连锁董事的网络核心度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即处于连锁董事网络中越核心位置的企业其绩效越差.该结果支持了治理失灵假设.本研究对连锁董事网络研究、公司治理以及转型经济研究具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上海与广东企业 ,因连锁董事的企业间联系而构成的区域企业网络的形态。研究发现 ,上海企业镶嵌于一个具有整体的、广泛的企业连锁网络之中 ,而广东企业镶嵌于一个离散的、小型的企业连锁格局之中。结合西方关于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络形成的理论和本研究的实证结果 ,本文得出以下可能的推论:(1)从网络形成的角度讲 ,地区企业网络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具体的讲 ,上海企业连锁董事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镶嵌于广泛而紧密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而广东企业间离散的、小型的连锁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其依据于市场的经济运作模式相关。由于广东的企业更多地依赖市场实现企业的相关战略 ,企业间的非经济关系诸如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相对简单和缺省。 (2)从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对企业行为及地区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讲 ,上海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多多少少地受其特有的企业间连锁董事网形态的影响———其有可能促进企业成功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政府对企业以及企业间的协调与控制、以及有利于企业对资源的获取。但同时 ,广泛而紧密的企业间连锁也可能促进企业层面或管理者阶层的共谋 ,破环经济秩序与效率。虽然广东企业主要依赖发达的市场来获得快捷而足够的信息 ,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企业?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推动下,社会经济形态已经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的竞争性优势已不再仅仅通过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产品生产来衡量.知识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而在知识扩散中,连锁董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让企业集团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分析连锁董事在企业集团知识扩散中所起的作用,并试图给出一定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通常不对独立董事任期进行限制(亦或即便限制,其连任时间一般也比我国显著更长)。但我国自2001年正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起,即明确规定连任时长不得超过6年。该规定迄今已执行16年,但其合理性似乎一直缺乏实证层面的检验。本文以2003~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资金占用、异常关联购销、关联担保以及财务报告质量等指标来表征独立董事有效性,分别从"学习效应"以及"独立性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独立董事有效性随任期延长的变化情况。实证发现,独立董事的有效性随任期的延长以边际递减的方式不断提高。上述非线性变化的结果,受到独立董事财务背景以及声誉成本的影响。此外,本文还使用新上任独立董事以及独立董事"去而复返"的特殊样本开展了检验,得到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考虑到独立董事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本文的实证证据支持适当延长独立董事任期,以缓解上市公司面临的"换届难"以及"辞职潮"导致的独立董事供给结构性减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公司治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由于不同企业的条件状况不一样,其公司治理不能采取完全相同的模式,而应当实行权变的公司治理策略.对公司治理模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企业的产权关系,因为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产权关系的反映和保障.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同,公司治理也有相应的不同类型.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立足于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产权关系分析.探讨公司治理的不同类型以及影响企业对其选择的主要因素,最终形成权变公司治理模式,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力图为现实的企业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既是银行业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银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用36家商业银行2005年的截面数据,对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等四个治理机制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外部大股东能显著地提高银行绩效.董事会与监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正相关,但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不能改善银行绩效.  相似文献   

13.
会计诚信危机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诚信危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也遵循供求规律,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法律等外在制度约束和道德等内在制度约束的缺失及不健全,使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变为现实.会计人员是否遵守职业操守、讲求诚信是利益驱动下重复博弈的结果.建立会计诚信的制度规范,优化会计诚信环境,是治理诚信危机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原产国效应与原产地效应的实证研究--中韩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在国际营销研究领域里比较广泛探讨的原产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Effect)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在评价国内外品牌时所产生的原产地效应(Region of Origin Effect)问题.根据韩国/中国和上海/沈阳的原产国和原产地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消费者评价韩国或中国产品时不受原产国效应的影响,但却受到原产地效应影响,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也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资本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公司绩效的变化上。本文通过对1992-2004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资产主营业务净利润率、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利用率三个指标比股票价值能更好地解释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家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负向影响越来越不显著;法人股比例和负债融资比例对公司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等。这些结论表明,完善资本结构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MBO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四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四个效应假设:(1)金字塔型股权结构下管理层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效应;(2)上市公司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3)管理层的挖壕自守效应;(4)管理层的掘隧输送利益效应。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实证数据检验,本文肯定了两权分离效应、挖壕自守效应、掘隧输送利益效应的存在,否定了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市值比例越来越高,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 Data)计量方法研究了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业、信息和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效果.基于CCGINK2004-2006沪深两市3470家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家族成员内部的组合是家族治理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家族成员组合模式将对家族企业治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假定家族成员具有利他主义动机、趋同性与行动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利动机、目标与偏好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将家族成员的组合模式分为核心家庭成员主导型、远亲家族成员主导型、复合家族成员主导型,并基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家族持股成员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家族成员组合模式的功效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不同家族成员组合内部,其冲突与代理问题是存在差异的,核心家庭成员内部的冲突与代理问题最低,这种组合能够创造最优的治理效率;远亲家族成员内部与复合家族成员内部存在显著的矛盾与代理问题,这种组合明显不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2)家族成员为了其自身的家族财富最大化能够凝聚在一起,采取一致性的监督管理者或侵占其他非家族股东利益的行为.但家族成员的一致性行为主要体现在核心家族成员内部以及以核心家庭成员为主的复合家族成员组合中,而远亲家族成员很难采取一致性的决策行为.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家族公司治理机制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