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断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学,从1979年3月开始恢复重建起,至今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人所共知,我国社会学是在理论准备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恢复和重建的。回顾过去经历的风风雨雨,正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更科学的奋斗目标,以推动社会学学科的迅猛发展。一、重建道路的回顾1979年3月15日至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在会上,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并通过《中国社会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选举出由60人组成的理事会,推选费孝通先生为会长。此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1982年5月22日至26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在武汉召开年会,会议重点讨论了社会学如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并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以“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199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于4月3日至8日在深圳市召开。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袁方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出席了本次年会。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大会应征入选论文90余篇,专著3本。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于6月20至21日在成都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研讨会”。会议围绕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稳定社会秩序这一主线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体系具有完整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超前性。以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科建设回应伟大时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讨论会综述冯小双李海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综合编辑室于1997年5月21日召开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讨论会,部分在京社会学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或提供了书面发言。会议回顾了1979年以来...  相似文献   

5.
邓伟志  毕伟 《东岳论丛》2006,27(1):13-18
社会学与和谐社会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必然要求中国社会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通过对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对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界定加以综述,简要回顾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学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建设都表明,社会学学科的开创和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紧密相联;社会巨变往往也是孕育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的机会。综观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20世纪之交的旧制度解体与国族救亡开启了学科的发端,介绍引进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改造与国家发展的道路探索之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学学科重建,学习和借鉴了当前发达社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与经验材料,也培养了大量研究人才。如今,数字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社会学带来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学学人应当发挥时代想象力,植根于中国大地,由学习和借鉴转变为引领与创造,积极参与学术规则的制定与社会实践的建构,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体立足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次次深入调研,对其宏观社会学理论开展应用、检验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中层理论。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在结构。理论自觉、理论建构与理论应用,是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发展逻辑。开展郑杭生中层社会学理论谱系研究,对于探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土化:中国社会学20世纪20~40年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中国社会学的建构期。如果说社会学从19世纪末开始的导入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化过程的话,那社会学的建构也正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要求,也是社会学学科化的必然。第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的崛起。当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将马克思与孔德、斯宾塞同列为社会学的鼻祖之一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中国共产党人的热心传播和倡导,尤其是通过“问题与主义”、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得到了长足发展。在20~30年代,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及学者…  相似文献   

9.
以“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学会1993年年会在沙头角城建开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4月3日至9日在深圳沙头角镇召开。28个省市的120余名代表围绕着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题展开了讨论。社会学从恢复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14年来,社会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这种深入在此次年会上的一个表现是:在城乡发展问题研究上,个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和重建以来,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大致经历了“缺失—移植—融合—反思—重构”的过程。从刚刚恢复和重建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缺失到1980年代中期对欧美社会学理论的移植,为中国社会学的全面恢复与重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动力。尽管其一直存在着经验研究“过密化”和理论研究“稀松化”的严重不足,但在其基本属性上却一直是坚持东方理论与欧美理论的融合与渗透,尤其到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学理论在不断增强对欧美社会学反思性探索的基础上,开始重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并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社会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潮。这个学术思潮在当时不仅完全改变了人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角度,也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唯物史观社会学作为当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学派,积极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三大论争,这些论争虽然都是以学术争辩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都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说,在唯物史观社会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学,是一种"新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发展,为解读中国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深化了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讨论问题,必须有个研究对象。1986年4月26日至28日,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在会上作了题为《谈谈社会学的研究》讲话,嗣后,《光明日报》略作删节,发表在6月22日的第二版上。我的议论对象就是这篇讲话。我试图采用多角度、多方位考察法,由此及彼,以期实现思维的飞跃,得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社区研究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学术创新之一,是“社会学中国化”的成功尝试。社区研究的兴起校正了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路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同时展现了中国社会学学以致用、爱国爱群、独立自主、关注底层的学科理想,为社会学的中国风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是当代中国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社会学在中国的曲折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国40年来的巨大社会变动,反映了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最近10年社会学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的社会科学舞台后的重建轨迹,更揭示了社会学是适应改革和开放的科学。研究现实问题,协调社会发展机制,促进社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本质,但现代与传统之间并不完全断裂。中国社会思想史力图沟通传统与现代,揭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续性,建立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同一性,进而发现当下社会的特质。历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家的行动实践背后,都有强烈的秩序诉求,重在发掘传统思想现代生命力的中国社会思想史就与以秩序为中心的社会学形成同构。凭藉社会学理论和视角呈现出来的中国社会思想,由此就确立了独特的社会学品格,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也因此具备了社会学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6.
郑杭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人物。"理论自觉"不仅是郑杭生晚年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其整个社会学思想谱系的核心元素。他对理论自觉的现实追问与身体力行,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探索与认同。以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为例,从时局审视与敏锐感知、学科使命与话语转换、顶天立地与身体力行、建构本土与超越本土等四个维度,开展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语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找回"丢失的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学学科在研究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缺少知识整理的传统和习惯,致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没有与民国以来社会学的学科传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等传统学术思潮也由此成为一种“丢失的传统”,妨碍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认识。因此,社会学在中国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就必须努力找回传统,激活传统,超越传统,实现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8.
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与现代化互动:20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主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学的百年,是社会学在中国发生、发展并蔚为大观的百年,是与中国现代化相生相伴、坎坷前行的百年。它的发生,既是对西方挑战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学术上的回应和互动,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和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需求及必然结果。百年社会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及自身学科化、本土化和科学化的探索采取了三种形式:导入、建构和停滞后的复兴,而其中每一种形式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因此,百年社会学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导入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2.建构期,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3.停滞与复兴期,从五十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学的导入主要得力于三种形式,即大量译介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派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社会学,在新型高校开设社会学课程。百年社会学在建构期崛起了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和社会人类学派,在停滞后的复兴期则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即学科体系上的突破、目标理念上的突破和理论研究上的突破。中国百年社会学的发展主潮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而没有繁荣的社会学理论及研究,也不会迎来健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正> 山东省社会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至十一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社会学科研、教学及实际工作者八十五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四十五篇,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选举徐经泽同志为会长。这次大会围绕着如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进行了探讨。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所建立的社会学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指导方针。因而作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