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晚清汉口堤防建设对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是一个依堤为命的城市,晚清以来沿江租界堤防、汉口堡、铁路堤尤其是张公堤的修筑,对汉口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市内及周边水域、水系发生变迁;市区内外陆地面积自然增加;城市气候和卫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汉口城市土地开发、城市空间拓展以及近代汉口市政的进一步展开与勃兴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城市环境的后续变迁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朱英  钟元泽 《江汉论坛》2022,(11):104-115
晚清旅汉粤商主要以茶业起步,为汉口“茶叶六帮”之首。通过对其与以汉口为中心的两湖、宁祁茶叶贸易互动之考察,可知粤商既从事对英之红茶贸易,亦涉足对俄之青(米)砖茶贸易,对近代新式商人组织汉口茶业公所之创建,出口华茶品种改良及技术革新等方面有突出影响,催生了“兴商公司”这一近代汉口最大的华资机器制茶公司。同时,晚清旅汉粤商虽以华茶出口业起步,但并不局限于此。他们与外商联系密切,营业也随之而调整变化,参与了晚清中外军火贸易、轮船航运、机器纺织、城市房地产开发等新式行业的创设,为汉口城市近代转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代汉口棉花贸易的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是近代中刚内地最大的棉花集散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代汉口棉花贸易的发展和演变,无疑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课题。一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区,“道通九省,冠盖辐辏”清中叶即列国内四大商业名镇之首,“为楚中第一繁盛处”,近代汉口棉花贸易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湖北植棉业迅速崛起的直接反映,它大致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汉口民俗──清末民初汉口民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居武汉三镇之首,是华中地区的重要商业都市,晚清时期,它仅次于上海,被人们誉为东方的芝加哥①。汉口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水陆通畅,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东南与西北联结的关节点,它的经营形态、民俗风情,既有异于西北内地城市,又区别于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独有的中部特色。清末民初是社会的激剧变革时期,也是汉口由传统城市向近代都市演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民俗现象复杂多歧,色彩斑斓。在此,仅截取这一历史断面,进行分析、探讨,期望对中国都市民俗发展史及当代武汉民俗的理解与研究有所裨益。一、清末民初汉口…  相似文献   

5.
涂戈尔 《江汉论坛》2022,(7):110-116
汉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格局而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商业中心,并显现出与中国传统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经济、文化特性,因此倍受海内外城市史研究者的青睐。其中尤以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研究最为典型,其对18—19世纪汉口的商业与社区的研究,在冲击—反应、中国传统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等三个方面颠覆了西方学界对传统中国的认知,并提出即使没有近代开埠和西方的冲击,汉口也能缓慢地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大胆假设,从而构筑起新的对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晚清汉口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从一个侧面看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城市走向近代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1 汉口,在明初还是一片与汉阳相连的无人居住的荒洲,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始与汉阳分开,成为民船停泊之所.到明末,汉口已成为一个拥有二万余居民,"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初具规模的商业城市了.  相似文献   

7.
荆蕙兰  刘东 《江汉论坛》2022,(7):100-109
近代汉口开埠后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开启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报业也随之产生与兴起。近代汉口现代化过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的空间性集聚、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复杂的空间地缘环境是影响报业发展与兴起的重要空间因素。同时,近代汉口报业也通过构绘城市空间想象、推动城市空间生产、扩大城市职业空间和重构城市空间交往,不断扩展汉口城市空间范围、塑造城市空间形态。近代汉口报业与城市空间的双向互动,不仅赋予了汉口报业独特的发展指征,同时也强化了汉口城市空间的都市性与现代性,推动了汉口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 ,城市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中心 ,到 2 0世纪 ,传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错动奇观 ,城市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随着晚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 ,城市社会里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崛起 ,逐步走上社会的政治舞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变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茶叶对晚清汉口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生产方面,茶叶是中国许多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在国内贸易乃至对外贸易方面,茶叶倍受人们青睐。迄至近代,伴随着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品种繁多的土货在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下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其中茶叶的交易额十分巨大。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是近代中国第二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茶叶成为汉口市场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宗商品。本文仅就茶叶对晚清汉口市场的影响予以论述。这里所谓的“晚清”,系指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亦即清朝的最后五十年。从总体上看,我认…  相似文献   

10.
田孟 《天府新论》2022,(1):99-110
在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社会和“乡土中国”已渐行渐远,而现代社会和“城市中国”又尚未到来,中国社会处于“郊区社会”日益兴起的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郊区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构成、形成机制、特征和功能。“郊区社会”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不仅具有社会实体的指向性,而且是理解我国城乡关系的一个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社会变迁 ,可称为是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 ,它超过任何一种技术型的革命的社会影响 ,其所带来的广泛意义是历史性的———中国人在整体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嬗变。在这样的变迁中 ,具有显性变迁特征的城市商业业态、商业空间和消费行为也在同步发生变革 ,并日益改变、型塑着城市人的行为生活。李程骅同志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跟随我攻读“城市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这三年的时间 ,倾全力对城市商业新业态与城市空间、城市社会结构以及城市人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治国方略中,粮食问题始终是受到统治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粮食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与其它商品的交换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市场结构。因此粮食问题成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网络系统。本文试图以汉口为例,通过粮食贸易的集散经营、流通运销等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清代粮食贸易的性质及其影响。一、汉口粮食的集散与经营湖北汉口镇,“肇于明中叶,盛于(天)启、正(崇祯)之际”。到清代,随着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其自身优越的地  相似文献   

13.
后城马路是清末官府在汉口华界依城基筑成的最长的马路,它在民国时期屡遭破坏、失修,也多次得到拓修、改良,其形质经历了巨变,它由有最初的狭窄的泥沙碎石路变成了更为宽阔的水泥混凝土和柏油浇筑的大马路,成为汉口市内的交通大动脉。后城马路的兴筑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汉口城市社会发展:不但促进了市内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市内交通工具和交通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城市空间扩张的进程,并最终促进了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袁北星 《江汉论坛》2007,(9):107-114
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外来人口向汉口的迁移和流动,对汉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外来人口与近代汉口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力图对其作出深层次、多角度,具有新意的分析和解读,以期对当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言,传统街道式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体制创新是城市社会变迁的本质要求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自秦汉以下,基本上是土农工商与兵(军人社群)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土为“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兵则连末也够不上,军人社群在正常情况下大都处于传统社会结构的边缘位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特别是近代军人社群的崛起和传统士人的边缘化,导致“土”与“兵”的角色的错动。近代军人进踞社会主干并扮演社会领导角色,通过兵与土农工商的社会契合,逐步形成了土农工商兵“五位一体”的社会新程序。这种深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笔者就以晚清时期“兵”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汉口保安公益会是近代汉口成立最早、最为规范的民间团体之一,在汉口城市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它以公共利益为诉求并兼顾私人需求的特点,严格自律,强化规章制度,增强会员联系,培育成员一体感,表彰成员功绩,树德立范,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领域。在参与过程中,市民的公共需求和特殊利益得到了实现,参与者的"搭便车"行为则通过团体内部的制度建构得到了监督,从而有效地搭建起了近代城市社会管理中市民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团体内部的监督机制,为当今城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中的城市”既是一种城市经验的记录,同时也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文本来重构与想象。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关于中国西南内陆城市成都的文学想象。在小说文本构建的晚清内陆都市空间“成都”,不仅生产出了新的城市地理、社会关系、空间权力与身份认同,而且“成都”作为地域空间、内陆城市文本等也与晚清中国的历史境遇、空间政治、民族国家想象等构成了复杂的对话关系,丰富了晚清中国的城市书写与城市想象。  相似文献   

19.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即“剧办”)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武汉成立的全国性的戏剧界组织。关于它的成立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成立于“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之前;一说成立于“文协”之后;一说与“文协”是同时成立的。最近,笔者从当时的档案中发现了有关“剧协”的史料,说明“剧协“是1937年12月31日上午9时在汉口光明大戏院成立的。会址设在汉口贤东巷12号剧场业同业公会内,设有总务、话剧、歌剧,杂剧、编译五个部。”剧协”成立后,曾将筹备情况、会章,会址、图章和组织等分别向国民党汉口  相似文献   

20.
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风俗嬗变之滥觞清末五十年(1861—1911),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武汉社会风俗由传统向近代嬗变的滥觞时期。城市近代化的历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使武汉社会风俗发生了演变。 1、近代物质文明的冲击 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通商,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躁动与不安,传统风俗在西俗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嬗变。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风俗习惯变化的首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