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池田大作的文明观与21世纪人类命运和全球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创建的人本主义教育和文化思想、世界和平思想,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且产生了广泛影响。探讨池田大作文明观及其当代意义和世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整体把握池田大作思想体系的品格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生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生态文化拓展了文化的理论空间,标志着人类文化真正进入了理性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21世纪将开辟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纪元,生态文化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的时代乐章。在新时期,我们要更加深刻领会生态文化的意蕴,了解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生态文化,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绿色大学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鸣 《社会科学家》2008,(3):142-144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学习型发展"、"数字化发展",而且要"智慧型发展"、"国际化发展",更要"创新型发展"、"绿色型发展".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形式正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也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的新文化.因此,创建绿色大学将成为21世纪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背景,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对我国绿色大学运行机制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伴随这一进程,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逐步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话语权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面临的制约因素,着重分析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优势和机遇,探索提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路径选择,为深化生态文明话语权研究、推进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7.
在东方世界对现代化道路向往追求之时,西方则对现代文明开始质疑反思.应对此一矛盾,东方国家既不能追随西方文明之旧路,专注于现代化;也不能拒绝现代文明,回归东方传统.而是应探索不同于西方、切合东方国家自然需要的现代化道路.其中关键是构建东方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理念,即拿东方传统的"自然生命"理念与西方盛行的"自觉生命"理念相结合,以"自然"为本原,以"自觉"为主导,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职绿色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雷 《南方论刊》2010,(11):85-86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是21世纪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职绿色教育是深化高教改革、提高绿色意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有机地融入绿色教育理念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论争中,明确了"东洋文明-西洋文明"的划分依据及其根本差异,意识到了中国属于"东方"并且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也探讨了文化互补与融合的可能性,初步建立起了现代的"东方-西方"观念。到了20世纪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方-西方"论争再次兴起。关于"河东-河西"的论争对21世纪文化世界走向做出了不同判断;围绕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展开的论争不仅涉及"东方-西方"价值观的判断,也涉及东西方观念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关系;而由此衍生的对古希腊文明乃至西方古典文化的真实性加以质疑和否定的"疑西"思潮,则是对以往"西方中心论"的反逆。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中国的"东方学"思想,成为中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构件。  相似文献   

10.
话学的兴起与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叶的欧洲神话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神话与语言并置起来研究,到了20世纪后半叶,神话研究转向文明探源,探讨的并非是神话本身,而是探寻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的文明源头,"东方"因而成为希腊神话的文明之根.说到底,希腊神话的这种"东方"寻根倾向其实是欧洲文明的自我认同与反思的外在表现,神话从而成为欧洲人自我发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考虑迈向21世纪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首先把握21世纪精神文明将要形成的根本性特点。简要地说,21世纪的精神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战胜、取代东方文明,也不是东方文明战胜、取代西方文明,而是伴随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过程,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不断的...  相似文献   

12.
人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些事关21世纪全球文明发展趋势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新发展。一、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主要有三大趋势。其一,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趋势。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业文明在传统框架内的持续发展,二是指工业文明突破自身的传统框架而发生向新文明的转移,并逐渐转变为新文明的要素。后者属于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转变的范畴,而前者仍属于工业文明自身的发展。我们这里指的就是工业文明自身…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开始在孕育兴起和形成.从世界范围来看,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发表的<有类环境宣言>到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以及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对生态文明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间符.  相似文献   

14.
低碳文明是人类新的文明阶段,各层各类组织的绿色领导理念对构建低碳文明起着关键作用.绿色领导理念体系包含方法论、外界规定性认识、组织状态判断、价值观、目标思想和举措思想.其中,方法论是辩证法;外界规定是"构建低碳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全面变革人类现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状态判断包括"矛盾人"人性假设和对组织所处的文明阶段及绿色程度的物态估计;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人本、全面和谐的愿景追求准则和自觉变革、引导教育的道路导向准则;组织目标是以生态保护、理性需求和公正获取的方式争取组织及其成员的最佳利益;组织举措主要是全面作为、德治引导和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15.
胡绪明 《兰州学刊》2011,(11):187-190,132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明确回答了城市究竟何以可能以及在何等意义上让生活更美好这一重大的时代性课题,表达了城市时代全球公众对和谐城市及其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发展理念。城市文明是上海世博会所蕴含的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因而如何将城市文明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后世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期,帝国主义时代的海外文明的冲突被国内的第二条战线所替代,这个第二条战线的特点就是文化的敌对和文明的冲突,而且是由于移民问题而引起并愈演愈烈的暴力性的敌对和冲突。21世纪将告诉人们移民政策是如何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去应对文明的碰撞而无须发生诸如暴力、种族灭绝和文化霸权事件。日本、英国及加拿大这三个典型国家的经验表明,移民政策有助于解释移民问题怎样影响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李鸣 《社会科学家》2006,(Z1):47-48
现代文明是多种文明的集合,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而且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本文以生态文明构建为背景,对生态责任的内涵特征、分类和社会各类主体的生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明是人性的存在内容,古代文明是古国心灵的律动.史学界对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研究中,遵循剩余→私有→阶级→国家=文明的模式,在这个直线上升的固定化模式中文明的实质脱离人而被转移为国家的存在;文明的起源渊于"剩余"而成为私有制的产物;文明的形成在于社会的分化而成为阶级争斗的结果.这个模式的"底线"是阶级矛盾,根本的问题是文明脱离了人.文明脱离人而将文明等同于私有制、阶级、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研究中会出现许多误断,也不能揭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的状况.文明脱离人,多元、博大的古代中国文明将成为单一的僵化的文明,充满东方人文情怀的文明将成为无人文意蕴的野蛮文明.呼吁史学家们从泛阶级论的无意识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与情怀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9.
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何可能、怎样成真的充要条件和自洽理据,首先需要深刻反思与解答三个重大时代问题:第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对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最新动态和总体结构深刻批判的科学理论;第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基于对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造就的新历史场域、场景的批判分析而指明的21世纪后资本道路的重新规划与实践;第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基于对21世纪新全球化时代历史场域、场景的批判分析,指明有关"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全球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的建构。在更深层次上,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逻辑:坚持当年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则,发展21世纪资本创新逻辑批判理论;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和后资本道路规划原则,发展21世纪唯物史观并重新规划和实践21世纪后资本道路;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原则和东方道路思想,发展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马克思主义,就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更是其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20.
项久雨 《中国社会科学》2023,(4):26-47+204-205
文明具有时间性,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世界变局历史地推动着文明形态变革。在21世纪的世界变局中,生产生活变革、世界政治调整、价值理想重塑、全球治理改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叙事。立足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历史性出场,反思并超越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悖论”。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思想体系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精神结构。在世界变局的历史分界点上,超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构想,超越具有对抗性质的文明冲突陷阱,解决世界性的风险社会难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历史载体,协力走向文明自觉的多元现代性图景、更高历史位阶的社会主义文明图景、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往图景,最终绘就各文明共创人类美好社会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