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后MBO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象是公司股利政策和MBo研究的一个交叉点.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后MBO上市公司偏好现金股利.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家数占比、现金股利支付水平都高于上市公司总体.股票股利支付水平平均也高于总体.后MBO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与公司现金流量、资本公积金累积、资产规模等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未显著影响公司的股利发放.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否定了MBO会导致公司高现金分红或称"恶性分红"的命题,认为MBO公司一直实行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息分配,并未因股权变更而改变股利政策.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类公司的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财务绩效和财务风险的视角,采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上市银行的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财务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务绩效决定了上市银行是否分配现金股利,而财务风险决定了分多分少。同时,国有控股股东更倾向于分配现金股利,且股利支付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10年深市和沪市主板上市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SPSS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与公司特征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完善现金股利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基于迎合理论,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反映投资者偏好的现金股利溢价并不相关;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解释力显著增强。这一结果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偏好。股票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政策在股改前后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上市公司股票股利政策与中小股东的偏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现金股利政策、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寿福  徐龙炳 《管理科学》2015,28(1):96-110
从现金股利代理理论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经济影响,为资本市场股利政策改革提供重要依据.基于2004年至2012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管理费用率、资产周转率和其他应收款占比度量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成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实证检验现金股利通过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显著降低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继而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两类股权代理成本在现金股利影响公司绩效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现金股利政策从总体上表现出治理效应占优.适度的现金股利不仅有利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而且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盈余持续性的概念,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的股利类型、股利支付率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大股东派发现金股利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中派发了现金股利的公司其盈余持续性要强于未派发股利的公司,而且在净利润和营业利润上也表现出更强的增长能力.但在派发现金股利的公司中.股利支付率的大小与盈余持续性强弱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股利支付率高的公司在盈余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上并未表现出更强的盈余持续性.最后,大股东对于现金股利的偏好并未显著影响到盈余的持续性.由此,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能够成为以持续性衡量的盈余质量或未来盈利能力的附加信号.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调查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了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股利支付水平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股利分配动因.2006年5月和8月,我们对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82家上市公司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两期培训班60家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进行问卷调查,累计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决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时,首先考虑公司是否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和持续经营现金净流入量;股票股利高低主要受公司扩张计划、当期每股净利润和未来预期每股净利润的影响;每股资本公积金是公积金转增股本的首要影响因素;支付现金股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期和以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大部分CFO同意公司应设立现金股利目标支付率并逐步调整至目标支付率,反对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支持"一鸟在手"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大股东陶空理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分别对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为股东财富效应理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8.
罗琦  吴哲栋 《管理科学》2016,29(3):112-122
学者们围绕公司代理问题与现金股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结果模型认为代理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越少,而替代模型认为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倾向于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保持良好的声誉。在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公司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探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影响公司股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同导致公司代理问题的差异,从而对公司股利政策产生影响。以2006年至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采用Tobit模型考察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借鉴Fama and French的价值回归模型测量代理问题严重程度不同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较大,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可以减少代理成本,股利支付率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成正比。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协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缓解代理冲突的必要性较小,股利支付率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与控股股东协同效应较强的公司相比,当控股股东表现为利益侵占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治理作用较强,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较大。 基于股利支付水平和现金股利价值两个维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替代模型对于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具有适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影响公司现金股利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对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公司现金分红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之一,而股利政策中的现金股利是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股利支付形式。就制度环境而言,国外关于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多从法律保护程度着手,提出股利是限制内部人攫取外部人利益的有效手段。然而,比法律制度更为广泛的制度环境可能会显著影响公司分红行为。本文采用2006-2011年沪深两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OLS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与现金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金融发展水平、法治水平)可以显著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支付股利?美国学者Baker和Wurgler从行为公司财务角度出发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该理论放宽了MM股利无关论中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设,认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现金股利政策应该由企业特征决定;如果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则理性的管理层会为了提高股价,迎合股东对股利不断变化的偏好.结合股利的迎合理论,融入新近出现的股利的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基于沪深两市2000-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我国投资者的现金股利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引入现金股利溢价指标,研究了公司股利支付意愿与现金股利溢价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处于同一生命周期的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的现金股利需求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倾向有较显著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不及盈利能力以及股利政策连续性指标强;面对更高的股利溢价时会更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研究证明,股利迎合理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吕纤  罗琦 《管理科学》2019,32(3):135-147
  当资本市场表现出无效率的特征时,管理者能够通过迎合投资者非理性股利需求获得现金股利溢价。然而,不同公司具有的迎合能力有差别,迎合能力较强的公司更倾向于制定满足投资者非理性需求的现金股利政策。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公司股利迎合的对象展开,发现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场投资者、大股东甚至监管政策的要求,但缺乏对公司现金股利迎合能力的探讨。因此,有必要对公司现金股利迎合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自由现金流、资产流动性和生命周期阶段3个方面研究公司现金股利迎合能力。对不同特征的公司具有的现金股利迎合能力进行分析,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现金股利迎合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迎合能力不同的公司中现金股利迎合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中运用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考察不同迎合能力对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支付水平的差异化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现金股利迎合能力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资产流动性和生命周期阶段影响公司现金股利迎合能力,自由现金流充裕、资产流动性高和成熟型的公司中现金股利溢价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更强烈,这些公司更有能力迎合投资者非理性需求。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实施现金股利迎合的同时也会进行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迎合能力强的公司更倾向于运用盈余管理配合现金股利迎合维持股票价格。         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已有的公司迎合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行为公司财务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同时,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现金股利监管政策,并引导和规范市场投资者行为,促进资本市场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的发放大致有两种选择,股票股利的发放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投资信心,其被认为是上市公司内部资金周转不灵的前兆,进而影响股票行情,相反,现金股利的支付大大减少了公司高层可供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对管理层造成了市场上的压力,用以避免其最大化私利而损害了各个股东的利益的行为。本文就现金股利发放的影响因素做出研究,主要根据上市公司的股权的基本结构与发放现金股利的政策作出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软件为统计学软件SPSS,对所分析的变量进行了简单初步的回归,从而得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正负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金股利政策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形成定论.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与评述,并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流通时代为背景,为现金股利政策与中小投资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市场化进程差异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市场化进程,在不同产权类型最终控制人的公司中对其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倾向于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市场化程度的这种影响,在由非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中更为明显。并且发现,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的公司,股本规模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权力、现金股利与企业投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2006-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权力对企业分配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大小与现金股利支付率高低显著负相关。文章进一步检验了现金股利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检验管理层权力对该相关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内部自由现金流富余且投资过度的样本中,发放现金股利能够有效减少自由现金流,抑制过度投资;在自由现金流紧缺且投资不足的样本中,企业支付现金股利会加剧现金流紧缺,造成更严重的投资不足。管理层权力的存在降低了现金股利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在讨论股利政策与公司投资决策的作用机理时,管理层权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曼舒  齐寅峰 《管理学报》2009,6(3):406-412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沧州明珠高额现金股利分配入手,对我国一些上市公司高额现金股利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从利润流和现金流角度分析,沧州明珠均属于非理性派现,但派现后市场反应平淡,既没有热捧,也没有负面反应.公司派发高额现金股利根源在于限售股股东放弃一些对于非限售股股东而言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从而发放高额现金股利,达到加快回收其投入资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股票价值的现金股利模型和Ohlson模型出发,得出非流通股价值基本上由现金股利或非法侵占所决定的结论.非流通股股东实现其股权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有两个派发现金股利和侵占公司资源.单方和多方博弈的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高,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低;在大股东数量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合谋侵占公司资源,导致上市公司资源被侵占的程度增大;随着大股东数量的增多,上市公司资源被侵占的可能性和程度都会降低;在股权极其分散(全流通)的条件下,大股东仍有极大的动机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经验结果支持以上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研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入手,结合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找出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优化股权性质来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机制,优化股权集中度来完善公司治理外部机制,以求打造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志强  余明桂 《管理学报》2009,6(8):1090-1097,1103
在股利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法律保护、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现金股利支付力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下,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股利支付力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力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法律保护水平较低时,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力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了在法律保护水平较低时,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弥补法律保护的不足,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在2005年启动的一项新的改革工作。在新的背景下上市股利分配政策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并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比率的分析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本研究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障上市公司良好的发展和维护股东的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全流通时代下的股利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