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意境理论介入现代产品设计,既是文化振兴和消费需求导向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需要。意境理论不仅可以凸显产品设计中的"中国情",而且可以深化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表达。本文对意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意境的特征、意境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产品设计中意境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1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传统美学现代重建面临的主要难题。宗白华先生通过《美学与意境》中一系列著名论文,确立了艺术意境的理论,奠定了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方向与范式。《艺术意象论》追随这个方向,对意象理论的架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在深刻认识东西文化差异,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艺术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现代理论思维的脉搏,通过“有意义的形式”与“有意象的意境”的比较研究等多方面位的探索,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学术视野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四种意境解说作了梳理和评价,并从文学和审美活动的动态过程、层深结构、它们之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审美精神的互通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相融互通的关系.从中抽绎出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意境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现代意境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这四内涵或四规定性,因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义和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或可成为现代意境理论或意境内涵建构的规定或质素.  相似文献   

4.
从三种意境误读看意境范畴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情景交融”说、“艺术形象”说、“想象联想”说三种代表性观点 ,是对意境本质的误读。其问题在于把艺术的基本属性挪用作意境的本质特征 ,没有揭示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意境重构应突破认识论的反映论理论框架 ,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近年来的意境研究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有三个方面的讨论体现了最近几年意境研究的新进展:一是在意境的现代阐释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理念,二是对"主客二分"研究模式的反思和超越,三是明确提出了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和世界化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意境——这种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的理论——已经失去了其话语权。仔细审视古今学人对意境概念内涵的阐述,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稳固的原素,即:富于主体生命体验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意象群和读者的审美享受。对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原素的重新整合,当能生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意境概念。而运用这个意境概念去审视现当代诗歌实践活动,应能实现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以来,意境——这种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的理论——已经失去了其话语权。仔细审视古今学人对意境概念内涵的阐述,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稳固的原素,即:富于主体生命体验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意象群和读者的审美享受。对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原素的重新整合,当能生成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意境概念。而运用这个意境概念去审视现当代诗歌实践活动,应能实现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范畴之一。该文着重论述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认为经过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的阐释,意境理论逐渐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中体现为中国人独有的和宇宙相通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东方自然生命理论的冥悟和体验,可以视为意境理论以一贯之的精神文脉。  相似文献   

9.
意境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理论核心和代表性成果。意境说在对意境的定义进行创新性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意境三层次结构论,将意境的内涵由"情、景交融"充实、提升为"情、景、悟(悟‘道’的体验)交融"。它创造性地给予意境以启示"真"的崭新、独特使命,升华了意境的内在精神品质;突破了古典诗学的意境理论,赋予意境以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为例,对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以呈现意境在20世纪之主脉及其踪迹。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一方面由于上述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另一方面更由于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在新时期的文学领域,意境则受到来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问,意境的普遍化与其局限性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1.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对唐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提出了最富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理论.但思想朦胧,体系也不完备。后人或以理为诗,或以禅喻诗,皆不得唐人“意境”理论要领。唯有王夫之抓住了唐人“意境”理论的精髓,用“情景”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唐人的“意境”理论,并根据对唐代以前的古诗、唐人诗歌而主要是盛唐诗歌的精深研究.借助唐代前后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以“情景”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使唐人“意境”理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梁宗岱的象征灵境论,通过文化哲学的方法,在对比中揭示了象征意境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分析了在体验象征境界的审美状态中,"契合"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所具有的融合性、澄明性和超越性特征,明确了梁宗岱的象征灵境论在现代美学中的独特价值,拓展并深化了现代美学的意境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李泽厚同志在他的美学论文《‘意境’杂谈》中,提出了意境是诗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这一命题后,关于意境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古典文论工作者对意境的探索成绩显著。至于美学方面的研究,似乎寂寞。 近年,随着现代派诗歌的流行,出现一种论调,说“意境不是所有诗的特性,只是某一部份诗歌的特性。”这就是说,诗歌的最高美学准则不一定是意境,没有意境美也是诗。这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意境不仅是中国的某些诗歌的特征,而且是一切诗歌  相似文献   

15.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方法论角度审视意境现代研究 ,并借助哲学家冯友兰等人的启示与用语 ,对意境现代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见解。这就是 :就意境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言 ,应区分“照着讲”与“接着讲”及其关系 ;就阐释方法而言 ,则应是“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18.
唐代美学中有关“境”的思想,为变幻莫测的“意”找到了较为适宜的理论外衣,“意境”一词正式出现,“意境”理论从之前的潜在依附性研究变成了一种独立意义上的显在研究。“意境”理论在唐人理论建构和应用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之下,获得了基本的理论定位,在艺术审美世界中生根开花,充分整理了之前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开拓了禅化的空间思考,带着玄妙、空灵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意境”作为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用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简单演绎,把“意境”说成是主客观统一的典型形象。在“意欲’审美中,不是“情景”,而是“虚实”构成其核心因素。“意境”以虚实为本,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超越精神。“‘祥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典型表现和最后完成,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意境”范畴可以进入现代美学中,它的诗意体验和超越精神,在现代审美中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多从内涵、结构、心理基础、审美特征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意境源流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对意境发展类别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试从意境的源与流这两个层面切入,述源别类.在述源上,主要探析与意境理论生成关系密切的象、易象、意象、象外之象的递相演变;在意境流变的研究上,按照各个时代对意境的不同界定和人与世界接触的关系层次不同,加以梳理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