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形态之一。“建设性”与“解构性”相对 ,意在强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在为现代世界提出一种积极的选择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解构性的后现代的诸多特征相冲突。关键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拒绝应当伴随着重构的主张。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 ,特别是把其自身理解为一个过程。怀特海哲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构想提供了最系统明确的说明。包括科学和哲学的基础、后现代科学等等。在此基础上 ,作者也同时承认其他观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大卫·格里芬是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格里芬认为,怀特海哲学是通向生态思维的,怀特海哲学就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生态哲学。格里芬本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贯穿其学术生涯,他本人在对生态问题的具体认识上有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格里芬旁征博引包括相关科学家、哲学家、生态运动领袖等人的观点,对生态危机的真实情况、严重性、紧迫性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有力地论证了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最大、最紧迫的危机,而不仅仅是众危机之一,并呼吁各界人士能了解生态危机、关注生态危机,在一切为时已晚前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多元论的问题,其中宗教多元论的问题最为棘手.作为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传人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和大卫·格里芬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在他们的阐释中,基督教不是排他论的,而是保持宗教真理的开放性.不仅如此,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宗教多元论还避免了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吴伟赋 《唐都学刊》2013,29(3):46-5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先进哲学理论,而且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后发国家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全新的指导性理论。尽管目前它还没有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但这种哲学因其符合人类时代的发展需要,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必将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立场出发,认真分析现代社会中学科独立界限森严、STEM学科垄断一切、知识分类与标准绝对化等现象的形成原因、局限性及因此而带来的危害性,认为没有一种学科可以垄断一切。为了寻求真正的智慧,为了知识理解本身,为了更好地解决人类与生态福祉等综合性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独立观念,走向现代社会更迫切需要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继承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关系实在论并加以创新,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倡导后现代科学观和生态世界观,力图实现多元和谐、差异与创新、诗意的存在。这种理论诉求与东方哲学传统中的儒家、道家思想和俄罗斯宇宙无际观非常接近,引起了东方哲学界的强烈共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既为后发展国家减少现代化代价提供了思路,也会削减这些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高云球 《求是学刊》2006,33(2):49-53
20世纪后半叶哲学的后现代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对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思潮赞赏有加,却忽略了以肯定形式出现的过程哲学对后现代化运动的特殊贡献。后现代主义以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为己任,单子论与二元论是其两块基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关系实在论、事件本体论和内在价值论建构起来,这正是对单子论和二元论的有力批判。过程哲学在后现代运动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董慧  高晓溪 《唐都学刊》2013,29(4):59-65
现代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境遇,但人类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现代农业遭遇困境,危机四伏。笔者认为,怀特海式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其内在深层的"和谐"、"生态"和"创造力"的思想与中国文明和哲学传统有天然的接近,怀特海与马克思都有着对人类命运及福祉的共同关切,因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农业观或许能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从而使中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协调发展,即充满活力、和谐持续的"后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时代最新哲学思潮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如何进一步良性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原子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当代整体论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系统论思想的最新发展,整体论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应该走向和建构一种动态整体论(或至少成为一种当代形式的动态整体论)。因为只有以动态整体论为基础,与整体动态论进行充分的结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运动才有可能取得更有成效的进展,获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超越现代性,既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只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超越现代性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新型关系的泛文化性和无根基性决定了它们只不过是现代性局限的单纯反向放大或矜持外推的结果,因而其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否具有历史现实性,同样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 庄子名周(约—369——286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据司马迁记载,他曾管理过漆圆(“漆圆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能这个职事做得并不久。据《庄子山木、外物、列禦寇》等篇记载,庄子家贫,穿补钉衣,住在陋基,靠打草鞋生活,有时向人借米下炊。可是他学问很渊博,司马迁说,“其学无所窥”。与稷下学士宋鈃(宋荣子)稔知(见《庄子逍遥遊》篇),与同是宋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天籁""天乐"观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种普遍的观念,也是一种很朴素的"自然音乐观"。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对后世的儒、道两家学派的众多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后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根。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至少有三个主要理论源泉,即生态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国文化以及基于过程思想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同时,生态文明在主观方面还需要人们改变短浅目光和自私自利之心,因此要改变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4.
略论庄子的辩证法思想单维华庄子的文章别具一格:妙趣横生,用大量光怪陆离的寓言故事,来阐发深微的哲理,使文章主题蒙上了层层奇云异雾,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了。所以使后人解庄,往往妄生曲说。今人论及庄周,常一言蔽之:相对主义、诡辩论,这似乎成为定论,庄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唐都学刊》2013,(6):122-12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不同学科的契合”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推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论郭象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王燕郭象(公元252—312年)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在政治上可谓“春风得意”,曾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重用,成为气焰侵逼内外的当权人物。郭象能言善辩,才华横溢,听其言论“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①。郭象平素尤好老庄之学...  相似文献   

18.
第一部分呈现了科学研究中关于婴儿天生具有的社会与认知能力的发现,进而论证了儒家学派孟子所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第二部分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孔子对其自身道德发展的记录和怀特海所描绘的经验与道德的一般结构,从而构建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道德教育,这是一种从心所欲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实性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5,21(4):57-60
庄子对审美的关注没有局限于艺术活动,而是把它看作生存的一种方式,以此超越现实生存。在对世界和自身的审美观照中,人才能摆脱规范化和功利化的束缚,赋予单调的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心灵化的,但不能忽视其所包含的现实性特征,及其对现实生存的意义,它与道德生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治河 《求是学刊》2001,28(3):9-12
谈到后现代主义 ,总使人想起“风水轮回转”的古语。还是不久以前 ,“现代”是个充满褒义的词语。当人们谈到 :“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 ,“现代艺术”时 ,无不充满着仰慕之情。因为“现代”总是指最新的进展。而今天 ,“现代”则与一个过去的时代或至少正在过去的时代联在一起。它成了一个批判的对象 ,反思的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 ,现代性在今天已不再统治我们的生活了。事实上 ,现代性依然很强势。用科布教授 (JohnB .Cobb ,Jr.)的话说 ,“现代性仍旧统治着我们的公共生活。”[1 ]政治家依然执着于现代价值观 ,大学依然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