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个人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都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每个人似乎都逃不出圈子的"手掌心"都会在一定意义上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范围,圈子有大有小,有相交也会有重叠,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反映了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多样化.这个所谓的圈子,像阳光与空气一样,虽不可触摸,却是深刻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圈子似乎是个异军突起的词语,但在中国,圈子文化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转型,文化转型。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圈子的社会学含义显得暧昧不清。可能你的圈子可以为你带来隐性利益和权力诉求,也可能你的圈子只是为了单纯的“收割’’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人的圈子都有区别于他人的意义所在。显然,纠缠于意义不过是庸人自扰。其实圈子就像个货品丰富的大超市,你尽可以从中取你所需。你要做的其实只是找到最适合你的一个或几个圈子,并身体力行地去投入。因为圈子就是财富,圈子就是力量!  相似文献   

3.
所谓审美,就是发现美,观察美。所谓美,通俗地讲,就是美好的事物。一般来说,美的事物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就是指符合人的利益,也就是一个“善”的问题。所谓合规律性,就是指适应了客观规律,也就是一个“真”的问题。“真”与“善”的统一就是美。我  相似文献   

4.
无端欢喜     
正我们一出生就在一个陈旧的世界上,有许多游戏规则要遵守,否则就会出局。怎样活着,永远是活着的课题。人们无所事事的时候会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时候就放一边,等无所事事的时候再想一想,一辈子就过去了。年轻时我也想过:要么活得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新的东西;要么死去,反正人迟早是要死的。后来我觉得这个想法完全错误。活着,是整个宇宙最宽泛的东西,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充其量就是一条直线,把另外的风景都弃置一边了,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5.
人际传播需要“门当户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face-to-face communication)并非一个你来我往无趣乏味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关系和环境都在一直变化,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看传播的信息能否让传受双方“动”起来,否则就是热脸贴着别人冷屁股,话不投机半句多。位于人际传播关系两端的人“门当户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播是双向的,传播双方都有自己的生命空间(life  相似文献   

6.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行为规范、掌握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友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把友伴群体纳入研究视野,是极为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友伴群体是指价值取向相近、生活情趣相投、以共同娱乐为其主要活动形式、靠情感联络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体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友伴群体。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都可能接触一些友伴群。儿童最早接触的是游戏友伴群,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游伴相处,他们开始懂得友谊、谦让、互  相似文献   

7.
谈论中国的当代艺术,避不开一个圈子和一个人物。 1984年,很多人开始零星地暂住圆明园废墟上的福缘门西村和挂甲屯一带,随后一批批所谓前卫艺术家纷纷来圆明园寻找精神的桃花源。到了1990年,圆明园画家村最早的成员方力钧等人开始在圆明园租房画画,“圆明园画家村”的历史也从这一年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亏得有了某些娱乐新闻的报道,让当代人学到了一个很是时髦的词语:“劈腿”。“劈腿”,说白了就是脚踏两只船——自已有了相爱的人,却忍不住要在外再找点新鲜味道。其实劈腿可不是什么新东西,所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所谓“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所谓“家花没有野花香”,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使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衡量一个人现代生活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生活半径的大小。一个传统的农民,可能一生的生活半径也就是方圆几十公里,一生交往的人数就是几百人。现代交通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在扩展着生活半径,这不仅仅表现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还体现在有共同爱好的人们组建一个小的社会,这就是所谓的圈子。  相似文献   

10.
动物世界静谧的画面里,野牛四散分布,在沃野中充分享受着大自然无边的恩惠。然而危险在悄无声息地逼近,数十只恶狼截断了野牛所有退路。正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野牛竟自动自觉围成了一个小圈子、牛角一致向外,狼半步也不敢靠近。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形似牛角的利益屏障,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小圈子”。“小圈子”,顾名思义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和外界发生冲突时形成的一种小规模防卫联盟。 “小圈子”固然显示了团结的力量,但是自然界和文明的人类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人与人组成的职场毕竟下同于狼与野牛那样血淋淋的吞食与被吞食的…  相似文献   

11.
记不清在什么地方曾看到过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小学老师要求同学们就“发现”和“发明”这两个动词各造一个句子,以彰显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差异。有个机敏的小学生回答道:“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我爸爸和我妈妈发明了我。”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引来了笑声,但仔细一想,它确实别出心裁地道出了这两个动词在含义上的差异:“发现”就是把原来已经存在着的事物对象化,“发明”就是把原来不存在的事物创造出来。从这个有趣的故事联想到“做学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学问也就是像那个小学生一样“找差异”。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使…  相似文献   

12.
一、民主的迷雾:民粹主义与贵族政治政治学家们声称:“民主”无论作为学术概念还是日常用语,都是一个意义极其含混且被无节制地滥用了的名词。墨索里尼在1937年9月于柏林所作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宣称:“在世界上今天存在的最伟大而最健全的民主国家就是意大利和德国。”斯大林在举世震惊的血腥清洗之后把当时的苏联政治颂扬为“全部历史上最民主”的制度;卡扎菲在他的政治宣言《绿皮书》中也将利比亚称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民主(democracy)的希腊语的来源是“人民治理”的意思,这个公元前五世纪创造的术语直到林肯的所谓“民治”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上的资本”。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素质等存量的总和。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的所有人,而资源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价值,才具有资本的属性。从这层意义上看,中国不缺少人力资源,缺少的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4.
随意翻网页,发现了一个经济学名词:“snob effect”,不知怎么翻译,反正就是指消费领域里的一种现象,有些商品价格太高买得起的人极少,而就因为得到它的人少,这个商品对某些人就越有吸引力。这“某些人”,就是有“snob情结”的人。他们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不是它实用不实用,当然更不是价格实惠不实惠,而是这个东西別人有没有。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snob情结”吧,尤其是不够自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有些什么独特的东西,就只好靠拥  相似文献   

15.
毛衣的织法有许多种:从腰身往上织,从领口往下织,从侧面横着织……那生活呢,它到底有几种织法?一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独立自主惯了的职业女性,有一天突然纯粹以“家属”的身份出现在丈夫的圈子里,并且那个圈子对你一无所知,只认你是某某的老婆——这种状况有点像一个良家妇女收拾打扮好出门,被某个男人误以为是卖春女子的那种滋味:委屈、不屑但又有点新鲜、兴奋甚至满意。我决定韬光养晦,收敛起职业女性的言谈举止,把“家属”这个角色扮好。好像这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不过就是把丈夫叫做“当家的”、“俺屋外头那个”,大庭…  相似文献   

16.
《职业时空》2006,2(5):62
在与日本人进行谈判时,应当注意,日本人非常注重团结协助和团体精神.但是,其个人能力相对来说就不是那么强,特别是个人的语言能力,更是差劲.我们知道,谈判中相当重要的是语言,掌握好了语言技巧,几乎等于成功了一半.而日本人说话枯燥干巴,没有内容,听起来十分乏味.日本人不擅长交际,其交往大多只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交往圈子十分窄小,这是造成日本人说话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日本处处充满了集体主义,几乎一做事就是团体行动.在个人与团体的配合上,日本人显得很默契,也做得非常成功.即使他们个人能力并不十分突出,甚至不能独当一面,但只要能与团体很好地配合,往往能受到领导的重视,甚至会被委以重任.日本是一个很重视配合的国家,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一大准则.  相似文献   

17.
水格 《现代交际》2007,(1):51-51
“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也许没错。首先怎么来界定“80后”:这是讨论问题的基本前提。我觉得光这个名词就够掰一会儿的了:从最初冒尖的几个人、十几人、几十人发展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集团军,真应了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圈子里面藏污纳垢,人家说一颗老鼠屎腥了一锅汤,可现在不是一颗或者几颗老鼠屎的问题,就算“80后”这锅汤再美味、再可口也架不住队伍里众多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如此一来,原来还有点看头,甚至被称为“中国文坛生力军”的“80后”立刻变成了“小丑”的形象,时时处处上演着荒诞与滑稽。  相似文献   

18.
打树皮,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也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秘密语言。常年在林子里“作业”(狩猎、采参、采集)的人必须熟悉和懂得这些“语言”,否则不但没有或很少有收获,甚至还可能酿成大祸。所谓打树皮,就是用刀将树皮割开一个口子,但树皮与树干却不剥离。打树皮的目的是为了在树皮上夹一些物件,警示后来者。如果在老林中发现了这个标志,就要谨慎行事。往往要停步不前,仔细读懂标志上的“语言”,方可行事。打树皮者一般是林中猎人,树皮上夹的物件也都是林中常见植物。每夹一种植物,也就是猎人对后…  相似文献   

19.
苗向东 《职业》2013,(28):63-63
一知名公司的CEO到沃顿商学院参加演讲,他首先向大家提问:“你们读MBA的目的是什么?”并给出了3个选择:MBA的名声、圈子和知识。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圈子,然后还反过来问他:“你1953年毕业,到现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就是圈子。”  相似文献   

20.
英子 《现代交际》2004,(11):22-23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人脉资源”的重要,“要一个自己的圈子”的声音日益壮大。生活的品质和生存的智慧,变得缺一不可:物以类聚,人以圈分。人们游走于各种圈子之间,往往就拥有了纷繁多彩的生活,拥有了四通八达的资讯,也就拥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明白:没有圈子的人活着,有圈子的人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