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悲剧审美痛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感是悲剧审美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本文具体剖析了悲剧审美痛感与一般痛苦情绪的区别,促使审美痛感转变为审美愉悦的多种因素,以及审美痛感的持久性对深化悲剧审美效应的作用等诸方面的问题,对美学史上涉及悲剧审美痛感的某些理论亦作了简要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4.
“欲求不得,不得仍求”的崇高的悲剧精神是所有悲剧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家们通过悲剧艺术,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生命等主题的哲理思考。作为受众的读者,也正是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人的悲剧性处境和超越性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在双方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和谐共鸣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说,悲剧艺术具有精神救赎的特点,救赎人类摆脱生存的悲剧性困境。  相似文献   

5.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悲剧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经典。元明清悲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所论及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文学理论界同仁仍然关注的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7.
悲剧,作为审美范畴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当美的事物毁灭之时,悲剧便应运而生。何谓悲剧?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鲁迅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蜂塔的倒掉》)以上悲剧论述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把悲剧看成是美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看成是悲剧艺术的基础和实质,这对于悲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关于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美学不恰当的以“悲剧”作为审美范畴 (即审美形态、美的类型 )之一 ,因而导致对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一词理解上的混乱 ,并进而导致对“悲剧”本质的误解和对“悲剧”类型的错误划分。作为美的类型 ,悲剧的本质理应从属于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悲剧性存在于客观社会生活之中。悲剧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心态,综摄大千世界的悲剧性,创造出或痛涩悲怆,或激讦忿愤,或亢奋超越的悲剧作品。悲剧艺术家在创造悲剧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心态?本文拟对此试作分析。一饱含对人生价值思索与追求的意志激情,是悲剧艺术家应有的基本审  相似文献   

10.
刘兰芝生活在悲剧性的环境中而成为了悲剧人物,这一悲剧形象的美学价值在于她对悲剧性处境的抗争,体现了外优美、内崇高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12.
悲剧有一种美,这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但悲剧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却是个言人人殊的问题。从亚里斯多德到如今,两千多年了,不知多少美学家、文艺思想家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种种看法和解说,发生过热烈而有益的争论。这个问题有点象说“时间”,你不问,人们似乎还清楚,可一问,却觉得迷惑茫然了。这里,涉及到许多美学问题。本文试图从悲剧观中关于悲剧冲突必然性的思想发展线索,探求一下对悲剧美的理解,探求一下悲剧审美的共同本质。这对提高悲剧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提高悲剧的艺术水平,不会是没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3.
一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自己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是比审美趣味更自觉的一种审美评价。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评价它的审美对象的。鲁迅的审美理想是“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李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似乎不循任何理路,不遵任何规范。像雨后的彩虹,凭空而来,又倏尔逝去。但是,当我们试图超越生命或深人生命时,我们又是那样真实地感受到李贺的存在,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着重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怪为美。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6.
17.
18.
审美形态的悲剧与伦理范畴的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悲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道德元素。道德元素对悲剧审美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欣赏中国古典悲剧,我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悲剧作品中的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结局却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作出“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古代最悲的悲剧要算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了个“窦天章为女伸冤昭雪”,由悲转喜。而马致远的《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却安排了神话般的月宫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 ,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 ,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