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18
诗画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构成了苏轼"诗画一律"这一命题立论的三个维度。就诗画本体论而言,二者都强调情志人心是诗画之本体;就诗画创作论而言,二者都具有相通共同的创作模式及过程;就诗画审美论而言,二者都以对景物之描绘、对意境之创造及对"言外之意""画外之妙"之追求为主要审美特征。这三个立论维度使诗画为何"一律"的追问得到了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2.
韦顺国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向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概要论述了马克思研究科学技术问题时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方法以及对科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是现代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源泉, 对科学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并且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必须充分肯定马克思在科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他不愧为科学社会学的伟大先驱者 相似文献
4.
刘严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5-8,2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场的文本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著作,由于以往对《手稿》的哲学革命价值的忽略,使得对其价值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本体论这两个纬度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马克思哲学革命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何以可能”的转变,我们应并在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李红章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6):10-12
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相似文献
6.
薛俊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仅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是片面的。出于批判的需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呈现出三种语境:本体论语境中的普遍性实践;方法论语境中的具体性实践;生存论语境中的人格超越性实践。这三种语境中的实践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变奏"关系,并最终落脚在对无产阶级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理想人格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7.
林建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6)
马克思对知识社会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马克思关于“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奠定了学科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且直接为知识社会学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学也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拓展.知识社会学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命题的扩展、传播和具体化都有所贡献.但是,唯物史观并不能等同于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8.
李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2(1):57-60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周桂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13-16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对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和对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迫切渴望与追求都显示出他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分析异化劳动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观照阐述他的异化观 ,显示出严密的科学性。所以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人文关怀维度与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最终确立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既具有能动性,又拥有客观性,是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必要将它与过于强调内在超越的意识哲学或思辨哲学以及过于强调外在客体的经验主义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1.
罗昌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5):588-595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对于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方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3-38
电影《罗生门》隐喻了一个被多重建构的事件。科学观或者说科学的社会形象,也是类似的建构产物。科学观是多样且变化的,其中有三种是深具代表性的,即传统的科学观、"还俗"的科学观,以及公众的混杂的和个人化的科学观。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时代,科学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而这三种科学观之间的张力,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中的一种健康的力量,即在竞争性的解读中达到对科学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盛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9):1-3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学说有三重维度,即价值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所以,要在人本维度上根本把握马克思社会革命的精神和灵魂,要在经济维度上辩证地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胜利条件及其进程,要在实践维度上深入理解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三重向度与划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厚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8-63
为了保卫马克思,阿尔都塞介入了关于青年马克思问题的论战。而"保卫马克思"的内核和关键是"怎样保卫马克思",也就是说,方法论占主导地位。为此,他从政治策略、思想阶段和历史背景这三重向度,以"划界"的方式把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意识形态(人道主义)与科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统统切割开来,既驳斥了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康德化、黑格尔化、费尔巴哈化以及人道主义化等种种企图,又反对了苏联那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这是他保卫马克思的独特理论路径。这样一来,也就把自己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科学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至今难有公认定义的复杂问题 ,也是作者尝试探讨的问题。科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和方法 ,而且是知识体系 ,是活动过程和具有时空四维特性的系统。对科学定义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综合、系统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桂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4):16-18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阐明了科学的发展动力,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福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18-22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涵盖经济、政治、军事等等。不同的文化给人类带来不同的价值追求,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给人存在本身的价值带来不同的认识和对待。医学模式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第一需要,其形式的不断调整和变更受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立元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3):13-21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张文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3):34-40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