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学术界对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文章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提出与概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层次、前科学部分、方法论特点、战略意义、钱学森的创新贡献和总结与展望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出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横向上,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是前科学;从纵向上,他从"科学是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新学科。还将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纳入到科学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钱学森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纯熟地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高瞻远瞩地、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一系列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城市学;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山水城市的战略构想;提出“建筑哲学是建筑科学技术大部门的领头学科”;提出要区分宏观建筑和微观建筑的思想;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并且构筑了体系结构.这些战略思想为建筑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钱学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结构,总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观点。他建议建立科学技术业,并将其作为新产业革命带来的第四产业。同时,他坚持要开展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此外,根据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经验,他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理论。他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与系统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大背景阐述建立系统学的意义、途径和难度,回顾了钱学森创建系统学的三个阶段,考察系统学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对学界某些歧见给出笔者的看法提出系统学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消化非线性动力学、自组织理论、CAS理论等,并对其成果作创造性的转换,以描述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为总目标,重在揭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钱学森书信》中,无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行为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钱学森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可以说,《钱学森书信》的焦点和制高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以往一切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钱学森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技术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学森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并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1 1>2的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从综合集成思想、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到综合集成工程构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这个体系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向综合性整体化方向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坚持与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总结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史与社会发展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文章通过蒸汽力革命、电力革命及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函数关系的重大变化的分析,证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不断加强。钱学森认为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建立"科学技术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将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建设科学技术业的支柱工程。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复杂性、思维科学、产业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等问题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也标志着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最高概括的整体学术思想与方法,对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创建,必将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在其深厚的科学技术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和社会系统工程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正>黄顺基教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框架,这是科学整体化发展方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钱学森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大成智慧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具有大识、大德和大功的大成智慧者,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的科学大师和思想家。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提出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据此指出应该用系统观与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中医学。同时,他的复杂巨系统论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此外,他将地理科学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框架内。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地理建设,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地理建设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院士期望办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缩短学制,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能和创新能力,使人们面对21世纪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试论钱学森的思维科学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思维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将长期分散的无序学科按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思维科学体系,完成了思维科学体系的建构,预见了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从而使我国思维科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在钱学森的倡导和影响下,我国学者已在思维科学体系论、形象思维普遍论、灵感发生论、相似论、智力工程论,人脑电脑关系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了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构想的强大威力。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其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核心、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世界的本质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萌生于以技术领导人身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技与工程实践,形成于从美苏争霸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蓬勃发展到遭受严重挫折的重大国际格局变迁历程中。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国应在政治上,以国家安全为中心,加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总体筹划和布局,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好环境。在经济上,着眼第五次产业革命,以尖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国土工程建设为战略支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赢得国际“智力战”。在国防上,加强军事科学研究,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争”,在保持有限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同时应处理好“战争与生产”的关系,做到“军民合一,平战两利”。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的战略运筹理论具有独特的科学视角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 2 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不确定性 ;考察了后现代知识的可能性问题 ,勾勒了现代知识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关系 ;论证了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知识的根本特征 ;讨论了后现代知识的其它特征 ,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显示出其发展的局限性。从而 ,人们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精致结合。为使现代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理性的发展 ,应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与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