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同义关系的确定方法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要有一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确定同义关系的方法。目前学术界所使用的“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等,都不适应于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研究。而以“系联法”为主,以“参照法”为辅,二者结合以确认同义关系的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并以《论衡》“征兆”类同义词做了证明。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 反义词的研究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略显薄弱, 特别表现在理论方法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上。反义词应是同一语言、同一历史时期, 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在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应从专书入手。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判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借助文例判定; 依靠注释及书中的有关解释判定; 联系整部书的用词进行判定。通过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 可以了解一个词的多义系统, 了解常用反义词的发展演变, 还可以补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专书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石.共时专书语言研究可描写出断代语言的全貌,历时专书语言研究可反映语言的历史发展.共时专书语言研究和历时专书语言研究综合起来可建构以个体独立的专书为点、以同一时代的专书为纬、以同一地域时代连续的专书为经的立体专书语言研究网络系统.专书语言研究要重视语言现象的“大同”,挖掘其“小异”,不能以语言的“主体”代替“全体”.专书语言研究的必备条件是:穷尽性描写,定量定性分析,比较互证.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双音复合词理论方面的探讨,在学者们的努力下,逐步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轨道,使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研究的力度仍然不够,未来的研究应在理论建设与专书研究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所见之动词同义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鸽 《河北学刊》2007,27(5):178-181
通过对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穷尽测查,共得动词同义词10组,本文对其中七组作了辨析。从中可以发现,卜辞中词所处的环境对于词义的确定有重要作用,卜辞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更多的表现为语法功能和用法的不同,"进献"义同义词最为丰富,显示出当时的贡纳制度之盛。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语体学研究的国内外成果,并将同义词专题纳入语体学研究视野之下.归纳现代汉语语料,对包含同一语素、分属不同词性的三项式同义词作出了细致辨析,指出同义成员在语体上的不同要求,为同义词专题研究提供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动词在古汉语词类系统及词汇系统中均居重要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冷清,研究成果亦比较有限。近20年来随着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明显增多。从研究对象看,这些研究可大别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前者又有专书研究和共时断代研究的不同,后者则有通史式演变研究和断代式演变研究两种。其中专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但断代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加强。从研究内容看,或侧重语法研究,或侧重语义研究,或两者并行。从研究方法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均已开始被有效地应用。同时,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全方位地研究古汉语动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动词类聚和运用配价理论研究动词组合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学界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语法意义、动词重叠使用条件、专书动词重叠研究、方言动词重叠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尚存在关于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能否带补语与动态助词等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需要重点做好穷尽调查各类动词重叠格式在代表性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重视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方言的比较,重视与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对动词重叠嬗变的原因、方向予以解释;与其他词类的重叠研究相结合,考察各类重叠之间的关系,从中概括出词类重叠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重叠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文学时期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总体情况是词法研究领先于句法。但真正的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前,古人对反问句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首先将历代的传注之书及文字、训诂专著里涉及的有关古汉语反问句的论述进行简要概述,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将《马氏文通》后有关古汉语反问句论述的著作和论文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词的义项划分首先要进行穷尽性的用例调查;对词义进行科学的概括;同时充分注意词义的引申规律;还要注意其区别性义素特征,同时要注意其形态标记(音或形),还要关注其组合特征等。  相似文献   

11.
王珏 《兰州学刊》2008,(3):195-197
《论语》中,指代孔子可用“子”、“孔子”、“夫子”。通过对《论语》的行文体例分析,我们发现特指孔予的“子”’没有用作宾语的用例,而“孔子”、“夫子”则有。由此,我们推知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中,指代相同的一组词,其所处位置与它们的表意内涵有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封树芬 《北方论丛》2001,(6):112-116
在汉语词汇形成过程中同义词连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的同义词连用已凝固成为词,构成了先秦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且也为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同义词连用作为古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还起到了加强语势,协调音节,变化行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2007,(4):5-16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相似文献   

14.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颂金 《文史哲》2003,(2):19-24
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 ,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胡绳 195 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古史辨”在思想启蒙方面有积极意义 ,是思想解放的一个环节 ,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古史辨”所受到的诟病是说它把古史砍掉几千年 ,这其实是误解。说它是“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对。“古史辨”疑古所疑的主要是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 ,并不是对一切古史都怀疑。“古史辨”之前已有疑古 ,之后也应该有疑古精神。不能把信古、疑古、释古截然分开和绝对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也不是这三个阶段的问题。“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不合适。  相似文献   

15.
王琳  孙之梅 《齐鲁学刊》2004,(2):118-121
明清文学的复古派发轫于南宋的严羽,在明代得到了全面的展开,清中期的沈德潜在继承复古派理论的同时,吸收了该派在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反对者的批评,对复古派的理论进行了修正:针对明代复古派对个人性情的偏倾和清初神韵派大行诗坛的诗歌背景,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针对复古派限隔时代、截断源流的文学史观,提出沿流讨源的主张;修正严羽的“别材”“别趣”说,给诗歌创作中学养、见识以充分的重视,提出“以虚运实”,“议论须带情韵以行”的观点;拨正明代复古派对杜甫的七言歌行、七言律诗的只及一点不及全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黄强 《晋阳学刊》2005,(4):94-98
明清时期的"以时文为古文"即"以八股文为古文".其理论概括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八股文写作要素有助于古文,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技巧;二是从"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为古文树立了征圣宗经的榜样;三是从功能和价值判断出发,认为时文有害于古文,降低了古文的品位.对三种不同的理论指向应给予辨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谭真明 《齐鲁学刊》2006,9(3):80-84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有诗为证”现象的原因有五:与诗的崇高地位、特殊身份有关,与小说作者本身的经历、学养有关,与诗自身的艺术功能有关,与贵真求实的文化传统有关,与消费主体———读者有关。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四部名著的分析,可以体察古代小说中诗词韵文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8.
张腾辉 《学术月刊》2012,(2):115-125
《周礼.冬官.考工》中所记载的"营国制度"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学术界将"营国制度"文献中的"面朝背市"理解为建筑方位上的"南朝北市",这就和中国古代都城"北朝南市"的实际空间格局相背离。将"营国制度"文献原文及其注释还原到其应有的历史原境以后,发现"营国制度"原文及其注释经历了一个从人(君臣)到物(建筑)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又与中国中古时期"天下一家"政治理念的生成与发展相契合。"营国制度"也由此成为"天下一家"意象空间创设的指导性文本与理想图式。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及其空间图式,"营国制度"文献本身的意义不但获得更加深入的剖析,同时营国制度空间图式与现实都城空间形制之间的矛盾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1):118-120
语言中同义词语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也可以互相置换且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这促使我们从句法框架的结构语义条件上寻求解释。本文就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不”、“都”、“也”的不同用法入手,分析了句法结构对相同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文源 《社会科学》2006,(6):172-176
古代中越交往中,越南曾向中国贡献一种特殊贡品"代身金人".越南典籍将其解释为代偿"乌马儿"、"柳升"之命."代身金人"产生及历次进贡的背景说明,它是中国古代羁縻观念的物化延续,表明古代越南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