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少年时在陕北参加明末农民大起义,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李自成牺牲后,作为大顺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和后期的统帅,李来亨继续高举农民起义的大旗,坚持武装反抗满族贵族集团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政策,反对清王朝的军事镇压和“招抚”阴谋,勇敢战斗,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农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纪中叶,在我国广大地区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就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就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关于李自成及其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研究文章发表很多,但对李自成的家庭出身及幼年生活,各书所述,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李自成出身贫农,后来充当驿卒;有的则认为自成出身富农,后来充当驿书;有的认为自成出身雇农,当过马夫、酒佣、锻工等等。众说纷纭,各引史书作据,读者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一、二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高大的艺术形象,而且用了大量笔墨刻画了对垒中的人物,如崇祯、孙传庭、杨嗣昌等人,就都写得栩栩传神,成就了一批十分深刻的反面典型.通过两个对立阵营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李自成》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读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全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中叶,在我国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是在这次起义中锻炼成长的一位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纵横驰骋在中原广大地区,特别是经过1641——1642年间的五大战役和对开封的三次围击,彻底摧毁了明朝反动政府在河南的军事力量,成为一支威震四方、所向披靡的铁流。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籍贯、生死、起义及其李自成一族的情况,历史学家众说不一,有的出入很大。笔者前几年在陕西横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横山县志》,对李自成及其家族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史籍、方志和资料,对李自成的一生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现试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诸况作以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10.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我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中,无论就其时间的长短或是规模的大小,都是最大的一次。它直接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又进行了英勇的抗清斗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张献忠是这次大起义中与李自成并列的最重要的领袖,他为了反抗明朝统治阶级的压迫,后来也为了打击清朝侵略军,率领  相似文献   

11.
明末农民大起义,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北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农民政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建立前后对地主阶级、明王朝统治的打击,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文仅就大西政权与川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牛金星     
史学界对牛金星的评价,大都持全面否定的观点。集其要据大致有四:一是牛金星作为地主阶级在农民军中的代理人,其参加农民起义是投机革命以求颠覆;二是牛金星腐蚀了李自成及其主要将领,以致他们日趋腐化,最终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变质;三是牛金星进谗言陷害了农民军主要将领李岩,造成农民军内部分裂、将士解体,这是大顺政权速败要因;四是出卖民族利益,投降清朝。由此而论,牛金星简直成了农民起义失败的罪魁。我们认为这些论据很不充分。笔者不揣浅陋,试在澄清一些史实的基础上,对牛金星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牛金星,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出商、雒山进入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初和高迎祥,后和李自成同时并立的最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过去有的历史论著因为李自成直接攻进北京,推翻了明崇祯皇帝的统治,为夸大李自成的作用而贬低了张献忠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的。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柳城涧人,家境贫苦,“父业屦,母织席”,故献忠读书不多。成人后,曾在官府作过捕快,被革职。又投入军营作边兵,仍受欺侮。因“犯法”当斩,军官陈洪范“奇其壮貌”,为其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时期。明末,最反动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命运,一方面竭力宣扬反动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则挥舞屠刀,疯狂地镇压农民起义。但是,这只能激起农民阶级更强烈的反抗。在明中期连续数十年大小数百次的农民和市民起义的基础上,于一六二九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他们在“均田免税”的战斗口号下,用革命的暴力,批判了儒学,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  相似文献   

15.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从清军进关到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1644——1645年),这一阶段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军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当时,亡明官僚地主正在进行着种种推翻大顺政权的复辟活动。他们钻进起义队伍,用封建意识改造农民政权,他们窥伺时机,组织反动武装,听到大顺军放  相似文献   

1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成功地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酣畅淋漓地描绘了明末农民革命的壮丽画卷,塑造了光采熠熠的人民群众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沉歌了农民起义的革命壮举,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并以其对人民群众形象的成功描写,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的唯心史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末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王公、贵族、官僚及地方豪强势力,各自凭借特权吞并土地,形成大土地集中。丧失了土地的农民,沦为地租压榨之下的佃农,一部分成为特权地主的家奴、佃仆。国家的赋税日益加重,破产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转徙,一幅凄惨的流民图,到处可以看到。这就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前十七年(1627—1644)是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政权的战争,后三十九年(1644—1683)是清王朝镇压人民起义和反抗势力的战争。经  相似文献   

19.
列宁指出:“最能表現这个国家机器特征的有两种机关,即官吏和常备軍。”这就是說,政府和軍队是国家政权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具备这样两个要素,就意味着一个政权的成立。李自成領导的起义农民,在同地主阶級的搏战中,建立了一支十分庞大的軍队。崇禎十三、四年占領河南村,有“众数十万,号百万”。崇禎十七年进据西安时,有“步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是我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权力的革命。在这场革命进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在残酷镇压的同时,还利用糖衣炮弹腐蚀瓦解革命队伍,这是地主阶级反对革命的一个重要手段。李自成农民军与地主阶级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李自成农民军反腐蚀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林彪“诱:以官、禄、德”,阴谋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拉拢和腐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