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析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探析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以促进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传统意识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意识对西部大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意识对西部大开发有适应与不适应的二重性,其消极因素对西部大开发有不良影响.因此,西部少数民族需要在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下,改变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意识,共同促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定位以及教育意义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其普遍性包括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及在教学方法上对身心发展的尊重.而特殊性便在于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从语言的定位,语言教育目的的定位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育的定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江泽民所倡导的"五种精神"应成为高校进行精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宋歌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59-161,178
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未来的发展以及我国各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本文着重探讨了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现状出发 ,试述了民族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 ,构建科学的智能素质 ;三、构建崇高的道德素质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四构建优良的心理素质 ;五、强化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送到素质教育的自觉教育的自觉内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自身的状况,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注重实证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忧患意识现状的分析,致力于探索一个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现状、内容比较全面、教育层次比较分明、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忧患意识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论述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就如何搞好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通过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理论探索等手法,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以及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对宗教政策和宗教现状的评价,所关心的宗教问题,对宗教与邪教、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以及对待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身特点,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贡献良多,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就业的特殊困难群体,对其进行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职业指导必不可少而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对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理论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英语的特点,论述了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文化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作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作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伴随着文化传统、认知方式、民族意识、价值取向与交往环境的冲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具有发展性辅导的内在本质和要求,需要顺应民族特有的心理动力定型结构,遵循“消极到积极、个别到团体、适应到发展、单一到网络”的思路,重视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心理资本培育和情绪健康教育,加强制度管理、教育引导和氛围营造,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网式辅导.  相似文献   

15.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实践 ,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西5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激源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就业心理应激源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注意来自各方面的应激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识别民族的最直观的符号标志.作为一个文化事象,当外部的环境发生改变时,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动,其作为族群认同的意义被凸现出来.在关注其表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族群认同在高校中的深远影响,明确认同边界与认同边缘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