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听得见21世纪走近的脚步声。“面向21世纪,我们应当如何对日本研究作出反思和规划?”“我们应当把什么样的日本研究带入21世纪?”为了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中华日本学会于1998年7月10日至11日在京召开了“日本研...  相似文献   

2.
55年前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对无辜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屠杀,被杀害的中国人达30万人以上。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这一战争罪行进行了历时两年半的严肃审理和判决,判处这  相似文献   

3.
日本《日本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1期发表石岛纪之的文章《围绕南京事件的新的争论点》,摘要如下。自1982年“教科书事件”以后,日本学术界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已从“大屠杀”是否存在,转移到“大屠杀”的规模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上来。问题的核心是“屠杀”的定义以及推算屠杀人数的根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李玉胜  孙孝科 《社科纵横》2010,25(11):103-106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真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而其中最臭名昭著、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日军1937年11月进攻南京途中及占领南京后所进行的大屠杀。从日军施暴的心理层面看,这是日本长期对士兵实行军国主义教育,使日军普遍形成非正常心理的必然结果,日本军国主义才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之证明》是日本原早稻田大学教授洞富雄今年3月出版的一本新著。这部著作以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有力地驳斥了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所谓南京大屠杀“虚构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战争期间在我国南京地区屠杀我国同胞的暴行,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大污点。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先占平津,继攻华北,又占上海,于12月13  相似文献   

6.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的14年中,在中国进行了人类史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万。据不完全统计,大屠杀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约有100起以上,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除人们熟知的南京大屠杀外还有8起,即:辽宁平顶山惨案、山西朔县屠城、宁武大屠杀、血洗河南浚...  相似文献   

7.
1998年中国社会有一件事比较引人瞩目,那就是发生在上海市四川北路的“屈臣布超市搜身”事件。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与评论,似乎体现了国内舆论开始重视个人隐私权保护了。后来更有论者在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9日)上以《中国无隐私》为题作了一篇文章,读后虽感愤愤然,却也无可奈何。国人分析事情似乎总习惯于从思想上提根子,找原因;根子找到了,问题也就了结了,至少也可告一段落,就此打住。不过,笔者最近却拜读了孙洪杰先生在《学问》1999年第2期上的专文《日本与欧美四家隐私权的差异),却又是耳目一新,觉得看问题不可不必局限…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日本右翼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月23日日本右翼团体“战争资料偏向纠正会”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公然举行了否定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集会。日本亚细亚大学社会思想史、日本思想史教授东中野修道在集会上作了全面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演讲。鼓吹日本应有核武装的前日本防卫厅政务次官、众议员西村正吾给集会发了贺电,声称“南京大屠杀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的政治”。  这一严重事件表明: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罪行的气焰甚嚣尘上。一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罪行的否定,是以围攻承认太平洋战争是侵略战争的前日本首相细川揭开序幕的。  冷战后,在冷战格局下受到压抑的…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杨晓杰 《探求》2009,(3):25-31
1931年的“9·18”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英等国缘何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研究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在冷战后的今天新的世界形势下,深入探讨战争与和平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冯玮 《东西南北》2014,(9):71-72
“编纂会”新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称“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优秀的原因”;兜售“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和“自卫战争论”两大否定侵略战争的理论;继续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居然审定为“合格”。  相似文献   

12.
淞沪会战后,日本制定了进攻南京的计划。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在进攻南京的过程中,《东京日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派出随军记者,刊发了大量相关报道,在统一国内舆论、动员民众参战、援战等方面起到了操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日台条约”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张茜红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夕,日本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日华和平条约”,台称“中日和平条约”,即通称的“日台条约”或“日蒋和约”。该约包括所谓和平条约一件、议订书一件、换文两件、同意记录一...  相似文献   

14.
论冯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号长乐老的冯道,在唐末五代时“事四姓十帝”,因有亏“臣节”,尝为后日封建史家嘲讽指责。当今史家也把他当作“不倒翁”式的封建官僚典型而有非议。但同时代的士人对他却交口赞扬,“喜为之称誉”。这是为何呢?我们若将视野由冯道扩展到五代时期的文人(即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就可看出“臣节”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淡薄的。这又是为何呢?为此,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呢?本文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颇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李北辰 《东西南北》2014,(24):76-77
这是一段永远被世人铭记的历史:在珍珠港受袭四年之后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将人类的第一枚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仅过3天,又将第二枚原子弹投向长崎,两座城市遭遇毁灭性打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  相似文献   

16.
2000年2月29日上午,美国密西根州布艾尔小学1名年仅6岁的小男孩在教室开枪打死了同桌的女生。正如一份报纸的标题所言,这件事“再让全世界吓一跳”。实际上,近几年来,美国校园枪击案不断,仅1997-1998学年,就有175人因此丧命。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校园怎么了?在这不绝的枪声背后究竟是什么?_ 历史:痛心疾首 1999年 12月 6日,俄克拉荷马州的.Fort Gibson,1名13岁的男孩在学校里开枪打伤了4名同学。 1999年5月20日,乔治亚州的Cenyers,1名男孩在学校里开枪打伤了6名同…  相似文献   

17.
自杀!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字眼,谁都明白这是人生的悲剧。专家研究认为:悲剧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自杀者患有根神或心理疾病,如果他们在走向极端之前能得到专业救助者的治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1953年11月,英国牧师范·瓦内在伦敦开辟了世界上第一字心理危机干扰和电话咨询机构——“圣·玛丽亚”(《圣经》中一位乐善好施者)。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成立了这类组织,如美国的“自杀预防中心”、德国的“自杀预防协会”、日本的“自杀预防组织”……1991年7月1日,中国人在南京也建立了第一家专业性自杀预防机构,这就是——南京CIC…  相似文献   

18.
甘成广 《东西南北》2010,(12):26-26
和我共事的SIEMES小姐对我说:“在我们德国,看一个男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一生能不能做成三件事——盖一间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 我想了老半天,觉得这三件事好像还真的是男人要去做的。  相似文献   

19.
有博友问我,从哪里可以找到社工?如何获得社工机构和社工师的帮助?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大四毕业的时候,有位专业老师问我们,“学习了四年的社会工作,有谁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老师半开玩笑地说道,“大家很厉害,能够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难言的理想描绘未来社会蓝图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从明治维新日本开国,沐浴近代产业文明以来,日本人似乎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否定过去。明治时代否定“江户”,二战后则否定“战前”,同时以大洋彼岸(美欧)为楷模不断进取,接受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西欧近代文明、日美安保体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各自拥有信徒和信仰领域,相安无事地统一在日本的价值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