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彻底纠正了毛泽东在贫富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透辟分析了我们长期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了消灭贫穷的必要性、战略步骤和根本途径,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赶超先富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辩证贫富观.深入研究邓小平的贫富观,无论是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还是对于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贫富两极分化已初露端倪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阻止,至少是减缓这一趋势。在采取措施阻止这一趋势之前,必须找到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从治理模式来看,中国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是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终根源。中国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诱致政府"向上"的制度偏好,政府"向上"的制度偏好促成贫富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当代中国贫富差距的具体表现 ,即三个差距、两个阶层、一个数值 ,以及为了遏制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当前至少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从不同层面描绘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以贾府为代表的富贵世界与以刘姥姥为代表的贫穷世界:作者借甄士隐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借冷子兴道出了宁荣二府及社会衰败的原因,借刘姥姥展现了贫富两个世界的悬殊。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时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日趋严重,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当前我们应在注重效率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作为效率经济而存在的产物,是附市场经济而生的,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没有贫富分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体制和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因而出现了其他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地贫富分化的现象。本文就我国现阶段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如何解决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16、17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1 7世纪英国对待贫穷问题的态度一直受到各类“左”派史学家的严厉批评。本文通过分析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实情 ,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价。认为 1 6、 1 7世纪英国有关贫穷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是一份内容丰富的思想遗产 ,决非“冷酷无情”一类片面之词所能涵盖。它所提倡的自助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理性主义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贫富思想及观念中含有"依德致富"、"均贫富"等丰富思想与主张,具有许多合理成分且不乏现代价值.对之进行挖掘、梳理及反思,就今天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贫富问题而言,能使我们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人们既盼富又仇富的矛盾心态,并从财富观的演变中澄清人们对财富的模糊认识,进而揭示财富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创造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合作能力上的本质特征。指出只有在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中才有可能使人的致富手段具有正当性,因为这会形成一个能力和创造力竞赛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增长。同时,法制化的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还必须得到优秀的文化道德资源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西古代“伦理”与“学理”财富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儒学伦理的思想基础与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哲学思辨与理性精神的认识基础、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及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的。通过中西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在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正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等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小说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反映,其中大量的神鬼故事反映了民众的生死观念。民众在人为什么会死亡,死后世界的建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与汉代民众以及当时知识阶层不同的特征。现实的社会动乱和佛、道二教在民间的传播和影响是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和税收等一系列调控手段缩小了贫富差距,促使阶级矛盾逐步缓和,促进了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对英国政府和谐社会观的探析,有利于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社会本质:国家把贫富差距调控到贫富双方均能承受的程度,实际上是为了维持剥削关系的继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柏拉图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有关他们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两者经济思想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财富观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从财富观的角度对两位圣哲的经济思想作一比较,以期能把握和印证中西古代经济思想的某些异同,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悖论性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贫困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修复悖论性贫困,提高雇佣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最终都“无功而返”,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两极分化”困境和“福利过度”陷阱。而反观中国,经过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探索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还促进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为促进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案例和数据,发现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经济结构性、政策负外部性、社会权利性、社会时间性和社会心理性等五个维度。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性、脆弱性、动态性、发展性、长期性、特殊群体性、强区域性,要求国家建构新的贫困治理体系。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应着力构建益贫式经济增长体系、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包容性社会发展体系、多元化贫困治理体系、理性化心理认知体系,针对性地破除相对贫困的多维相对性,使相对贫困治理走上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根据力学公式W=FS演化出了新的等式AW=AF·AP,评估功用AW(appraisal -work)等于评估力AF(appraisal-force)乘以评估路径AP(appraisal-path).在这一等式的框架下,从力学的角度,以评估路径为线索和中心,阐述了什么是评估路径,分析了评估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因素评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