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野是生态文学的重要主题.环境主义者所描绘的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荒野成为现代人心中向往的荒野意象的范本.通过分析小说《走进荒野》的主人公克里斯为追求自我而探寻荒野自然并最终在荒野中丧命的悲剧故事,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荒野自然的渴望,并探讨了人类文化与荒野自然之间的二元性以及彻底超越人类价值、走向荒野伦理的虚无性.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以来,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予以全新诠释。人类亦开始反思传统的自然工具价值观,进而提出并论证系统性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荒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然维度意义上,同时也突出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所应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以一种全新价值评判被引进、确证甚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荒野"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逐渐开始被许多著名的环境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判。他们强烈批判已有的"荒野观",指出这种观念在实际上是有二元论倾向,是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错误观念。而面对这样的指责,传统的荒野观却从1964年的荒野法案中找到了能够为自己明确解释和辩护的证据。但是,尽管如此,被荒野法案强力支撑的荒野观仍在这些批判者们精明地解构之下,与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理解大相径庭了。这些批判家们认为,与荒野法案中动态历史性的、用情境性语言进行的相对性解释的荒野观相对比,已有荒野观对荒野的定义是静态不变,以纯粹逻辑和语言进行的绝对性解释,尽管他们也承认,荒野法案中对荒野的定义和理解对于随后荒野的立法、管理和巡查和提供了经验资料和理论指导。实际上,在荒野法案中,荒野这个词更多意义上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并非原始自然所保留下来的"残余物"。从这个角度看,荒野实际上是人类一个潜在的休憩地,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与我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相互作用这个关系上去理解荒野的终极意义。其实,并不需要改变我们在地球上较为创造性、持续性的生活方式来还原一个原始的荒野,因为荒野本身就属于人类与自然这个生生相息、关系复杂多样的综合体,它是这个体系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荒野审美意识从自然审美意识中剥离出来并孕育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对荒野的审美欣赏源于古代。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艺术实践活动,物感说和"江山之助"的理论总结,在自然审美中包含着荒野审美的丰富内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就是自觉的同时伴有感伤和怀旧色彩的荒野审美意识开始萌生。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创作及其美学总结成为荒野审美意识的直接理论来源。20世纪的大地伦理学、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学、肯定美学等,推动了荒野审美意识理论建构的逐步完善。荒野审美意识研究是推动中国当代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更为诗意地栖居于中华大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的很多隐喻性解释,都可能阐明我们如何描述城市的特征。文章所探索的荒野隐喻是一个黑暗隐喻。同时,在描述城市的特征时,荒野所表示的并非中性的对象,而是文化构建的对象。探讨荒野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会告诉我们使用它的文化的一些东西以及对于城市体验的评论。一般来说,在这种语境中探讨荒野,也会告诉我们隐喻的本质和功能。文章从三个方向探索了荒野观。  相似文献   

6.
荒野史是美国环境史研究体系中最富特色的内容和组成部分。第一位系统研究美国荒野观之历史变迁的是美国老一代著名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这一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荒野与美国精神》一书中。自《荒野与美国精神》第一版面世以来,美国荒野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影响也超越了时空与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从宏观的世界视野来看,美国的荒野史研究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荒野史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自然之内在价值的生态学认知,促使人们超越长久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或无视自然有机体本身之健康的功利主义,有助于推进自然和荒野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0,(6):16-18
英国人格雷格在非洲已经工作了整整12年,他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非洲野狗不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侵害。在一次寻找失踪的犀牛时,他驾着轻型飞机坠毁在非洲荒野上,身负重伤的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绝境……  相似文献   

8.
"荒野"或"自然的野性"创造并赋予了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美。这一点是"荒野"极可宝贵的品性,关键在于学会体验和欣赏"自然"或"荒野"之美。哲学走向荒野,在荒野中体验生命或自然的宁静、神秘、广阔与美;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会回归自然、敬畏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加里·斯奈德被称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他号召人类回归荒野,其诗作大多以荒野为背景,体现了独特的荒野观。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强调荒野的价值,倡导哲学走向荒野,其著作同样体现了深刻的荒野观。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以美国社会主流荒野观的变化为背景,直接促成因素是汽车旅游的普及对荒野构成了威胁。在奥尔多·利奥波德和罗伯特·马歇尔等荒野保护主义者的推动下,联邦林务局在该时期推出了一系列保护荒野的举措,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等方式,将一些荒野区纳入保护。该时期的荒野保护是由白人“精英”发起的,要保护的主要是荒野的审美娱乐和精神文化价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荒野保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自然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二战后荒野保护的发展也并非完全是环境主义影响的结果,它实际上是此前的荒野保护运动在二战后的延续和深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荒野保护在美国现代荒野保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二战后的荒野保护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立法先例。  相似文献   

11.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史中,存在着不再作为叙事背景且从叙事中独立出来的景观,呈现出自身的自治性、主体性和现代性。“荒野”景观概念通常被划入野性大自然范畴。荒野景观是近年中外现实题材电影中的一个共同点,呈现社会的征候群,以不同表征来锚定人的生存困境。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荒野景观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叙事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的荒野景观,一是直接从社会空间中建构社会荒野,一是微叙事以宏大叙事中的荒野为参照,重新建构当下现实题材中的荒野景观。三类荒野的建构都呈现出空间的荒野表征并非外在于象征秩序,而是与象征秩序紧密相连,同时昭示着未来所建构的现实世界中的荒野不再是原初外在于象征秩序中的荒野,而是象征秩序本身。  相似文献   

13.
荒野与人类的深刻联系在于: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根系和故园;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说,荒野是人类的邻居。但是,当人类在空间的维度上与荒野对峙,却总是遗忘自己在时间维度上的荒野渊源,从情感的维度上把荒野视为遭遇陌生者的地方。人类的文明史因此经历了荒野之魅、荒野祛魅的时期。在人类对现代性的反思之中,理应发现荒野与文化的对立是文明的偏颇。面对荒野,通过敬畏与亲近两种情感的熏陶,人类可以实现自由精神的回归与超越,人类文明史进入了荒野复魅时期,荒野因而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荒野"概念不仅在哲学争论而且在大众文化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野性大自然常常被视为一个人们遭遇意想不到事件的超文化领域的地方。一些作家和电影制作者通过叙述表现自然另一种荒芜景象的故事,从而反对将野性大自然罗曼蒂克化的主流观点。当遭遇到野性和蛮横,人们有时会在井然有序、人类中心和自我创造的世界图景同另外一种诚如普兰武德所说的"界外风景"的另外一种自然之间,感到不自在。《杰瑞》、《荒野生存》、《灰熊人》这三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现代人遭遇野性的故事。这些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现代人总是被野性大自然吸引并试图探寻由于受到整个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精神)的限制,而无法获得的未知经验。而另一个相关主题则涉及,任何一种理想化的荒野概念本身就存在着深刻的问题。这三部电影都有吸引着现代观众的不幸结局。首先,这些电影都将荒野作为一种反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力量;其次,对荒野着迷本身具有彻底的反身性,表明荒野包含着既自相矛盾又非常隐晦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荒野场景屡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创作中。通过分析《土乐》中的荒野叙事,文章阐释了《土乐》中荒野的深刻意义。首先,荒野中蕴含着种族间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成种族间的和解;其次,荒野中人类恢复了自然界普通一员的身份,人与野生生物之间有机会亲密互动和形成亲情关系,即荒野可以消解人类和自然疏离的异化关系,重建和谐生态关系,实现物种间的和解;再次,荒野是医治个人创伤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在荒野中实现了与自我和解。此外,将人物置身于荒野,有利于构建澳洲白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其摆脱无根状态并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鲜明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6.
魏晋幽深驳杂的历史土壤孕育了独特的理论思想,玄学家们通过审视魏晋禅代之际的历史经验与时代困境,提出了自己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儒道的关系问题)这一玄学主题的独到见解。王弼主张拨乱反正,"崇本以举末",试图摆脱名教异化带来的现实困境;阮籍、嵇康投身道家,崇尚自然以保全自身;裴頠则顺应现实,坚决维护名教;最终郭象统一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从而将玄学的精神发扬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到达了魏晋玄学思想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该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荒野的概念及其发展和保护的主要历程,并探讨了限制使用的一些管理方法。荒野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尘嚣和自由享受天然美景的娱乐机会,荒野也因此面临过度拥挤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而采用规章和限制的管理方法来控制荒野的使用成为降低荒野冲击的常用手段,其中包括获得许可,对使用总人数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以及对团队大小和使用时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顿和克里考特对美国既存的荒野观和荒野保护路线存在不同的看法.罗尔斯顿捍卫美国既存的“无人”荒野观,主张荒野保存;克里考特批判美国既存的“无人”荒野观,主张建立生物多样性保留区.实际上,克里考特的生物多样性保留区,虽看似解决了对印第安人的环境不正义问题,但却更易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而罗尔斯顿揭示了环境不正义的根源,即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因此,只要在荒野保存中坚持生存原则,尊重文化差异和环境权利原则、公正原则(含补偿正义原则),就能在保护荒野的同时,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早期荒野文学作品主要是描写建构美国新大陆或直接的森林荒野描写.随着时间步入到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时期,荒野文学则呈现出一派全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荒野文学作品一改往日直接描写森林荒野的传统,而是深入人的内心,探究人内心的荒原.从分析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入手,揭示这一时期荒野意象是对早期荒野意象的延伸及升华.  相似文献   

20.
略论传统园林美学中的四种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野自然、乡土自然、画意自然和意境自然,是从美学角度对园林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的各种纷乱的自然观念的提炼和总结.这四类自然观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背景下,其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历史上和当代园林创作的不同美学倾向,是园林形态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