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寻求教育的"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黎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144-147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两种本真状态,二者相辅相成,相对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历史."确定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因而也是教育研究的前提.教育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逻辑起点、目的及实际的教育行为等方面.对教育"确定性"的寻求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有着整体性品格的认识过程,是教育学之根本. 相似文献
2.
3.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任流失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妨碍政府治理,更会破坏社会和谐。基于什托姆普卡的理论,我国政府信任流失的状况可从言辞、行动和信任的功能替代品等三个方面来检视,其原因既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也有公民和政府的因素。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既是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府的一场心理革命。因此,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6.
陈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168-171
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信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感受深刻且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不信任文化滋长而信任文化被消解的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增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传统"熟人社会"影响了基本价值观的建立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政治运动的"浮夸""杀熟"产生的社会影响尚未能肃清;社会失范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成为了信任存量迅速下降的催化剂;诚信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任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中的信任概念与联盟信任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丰富的信任实践相比,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信任的概念分析尚未充分展开。同时,既有的联盟政治研究,关于联盟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及何时形成问题,亦无细致的讨论。进一步而言,作为一个心理变量,信任概念的本体研究,诸如信任与认知、情绪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界亦没有取得共识。有鉴于此,本文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信任与联盟信任的概念模型,认为联盟信任包括工具性信任与情绪性信任两种基本类型。最后,本文探讨了联盟信任与联盟形成,亦即信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伦理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7-21
群众文化常常因其为“下里巴人”的艺术而受不到关注,虽然在一些主流话语中群众文化也可能得到重视,但那种重视并非从群众文化内部生长出来的,更非从构建社会整体文化认同和社会信任的高度立意的。群众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公民接受社会化和信任他人的“精神储备”。只有从维护和推广社会信任的层面入手,才能真正深刻领会扶持群众文化和辨明群众文化现代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裁员一直以来被企业视为危急时刻自救的必经之路,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裁员便成为缩减开支,降低成本的首选。但长期来看,裁员无疑破坏了企业与幸存者之间的信任,而如何重建企业与幸存者之间的信任是企业转型或重组能否制胜的关键。本文从信任发展的动态角度,将信任的破碎与修复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讨论,希望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居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信任——兼论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1):26-31
政治信任是公民与政府闻的一种互动,它涉及公民、政府与特定价值之间的特定关系.影响政治信任的因素众多,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层次、社会层次和政府层次.当代中国的政治信任状况并不理想,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而下降:公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省级政府次之,依此类推,公民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则最低.在当下的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政治信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理性主义的兴起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继而对政治的探索转向一种确定性与急行军的桎梏,难以摆脱对确定性的追求,陷入反传统与单一性政治的牢笼,使精神家园变得干涸和荒芜。在奥克肖特看来,政治哲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建构对话政治,达成临时性的权宜之计,告别对真理的执着,从传统中寻求理念与价值的多元。奥克肖特的传统观是对当今理性主义建构的确定性的有力回应,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重塑精神家园提供了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六大要素之一;诚信,是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但目前家族企业受诚信资源缺失的影响,难以融合信用资本、管理资本,难以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陷入困境.而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是视诚信为其本质特征的.因此,我们要借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股东风来加强家族企业的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形成机理与信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形成是由教育主体间的特征型信任发展到相互信任,进而发展到对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感知、情感的培养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来培育和强化主体间的信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外已有信任研究中的79篇文献涉及的信任前置因素和后置结果进行元分析,得出信任、可信赖性、信任情绪相区分的信任结构;信任倾向、正直、能力、善意对信任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信任可以预测关系长度和风险承担;并且研究也对信任的测量类型(信任意愿、积极期望和直接测量)进行了区分,得出直接测量较信任意愿和积极期望的误差较大,因而在信任研究中要谨慎使用,而信任意愿和积极期望这种概念性的划分在实践中很难有效区分。也同时借助国外文献的元分析结果对中国的信任文化进行了探索性解释。 相似文献
16.
刘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1-6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因而他们间信任中既有工具性信任又有情感性信任,即所谓的中间信任。另外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还提出两个假设:一是经济行动者间存在的信任中工具性成分总是大于情感性成分,二是经济行动者随着交易处于不同阶段时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信任状况(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伟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3-36
国有资产管理本质上是对其形态转换过程的管理。信托可以实现其价值形态有效转化,它通过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可以很好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在国有资产信托中,可根据国有资产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财产信托、国有股权信托、表决权信托等不同形式。我国已有的信托立法,为国有资产信托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存在很多不足,应该在基本法律和国有资产信托专门法律两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