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 0年代初 ,价值哲学便被我国哲学界推至热点话题研究之中。 2 0年来 ,价值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评价论、价值观念、需要问题等已成为哲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期我刊开辟了“价值哲学笔谈”专栏 ,特邀我国在价值哲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研究专长的专家李德顺先生、刘奔先生、李连科先生和朱葆伟先生 ,就“价值哲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等问题以及当前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展开讨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第一页已经揭开 ,面对蕴涵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新世纪 ,批判、清理和总结过去的思想遗产、确定新的思想坐标和思维路向 ,对于促进思想对现实的深层透视、总体批判和理性重建 ,回应 2 1世纪总体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自 1 999年第 6期起 ,开设了“世界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专栏。为了推进研究的深入 ,我们将在本栏目下开设“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系列子栏目 ,选择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深层检讨、反思 ,每期以笔谈形式陆续展开对实践哲学、交往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人学、人道主义等问题的检讨。由于实践哲学研究在近 2 0年诸多哲学主题的讨论中 ,具有核心和辐射意义 ,本期首先推出一组实践哲学笔谈。这组笔谈的作者均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中青年学者 ,其中既有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 ,也有崭露头角的哲学博士 ,某些观点虽未见得成熟 ,但却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问题的新的角度和新的视界 ,颇具启发意义。欢迎专家学者踊跃参加我们的讨论 !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作为现代性的激进批判和否定 ,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切入中国学术界 ,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捕捉并引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后现代主义似乎天生与中国文化有着某种缘分 ,很多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同样 ,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一进入中国的文化争论之中 ,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身的极端性、异质性和中国文化定位的复杂性使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分别持极其不统一的价值态度 ,其中既有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推行者 ,更有尖锐批判和反对者 ,也有温和的客观研究者。总体说来 ,前期研究中 ,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批判占据了中国学界的主导地位。而在今天 ,置身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人们开始对后现代主义持更为全面的、具体分析的态度。有的学者提出要对后现代工艺论、后现代思维论和后现代价值论采取“一分为三”的态度 ;有的学者断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一世纪末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化思潮 ,对它可以进行各种批判 ,但绝对不应当漠视 ;有的学者断言 ,作为一场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潮起潮落 ,会有竟时 ,但作为一种理论 ,它将是一个永远不可替代的透视角度 ;还有的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强调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的转变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随着主体性在哲学研究领域的突显 ,交往问题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期将在“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之“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专栏中发表王南、任平、尹树广、王国有、王晓东、隽鸿飞的笔谈文章 ,对交往理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检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是中国哲学界最为活跃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如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哲学、公共哲学 ,等等。其中 ,人学理论成为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人在理论上的突显是与中国理论研究者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困境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问题的自觉关照分不开的。从 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开始 ,到 90年代形成了自觉的人学研究领域 ,人学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刊在 2 0 0 1年第 1期开设人学笔谈 ,邀请韩庆祥教授、邹诗鹏博士、贺来博士、王国有博士、王晓东博士等 ,就当前中国人学研究的现状以及 2 1世纪中国人学的研究方法、人学定位、人学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促进人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经历着冲突和裂变 ,其中 ,有两种于 9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文化思潮特别引人注目 ,这就是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本期我们特邀了我国著名的新儒学研究专家郭齐勇先生、郑家栋先生、颜炳罡先生、李翔海先生和姚才刚博士、王国有博士 ,对我国近年来新儒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反思。他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当代新儒学加以定位 ,给予前瞻 ,在新儒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及问题意识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 ,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有的学者认为 ,现代新儒学光大了中国人文精神 ,对世界现代病提出了中国人的批评反省 ,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另有学者则认为新儒学没有真正找到重新切入已经大大改变了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途径 ,儒学只能够作为“游魂”走入新世纪 ;还有的学者从抽象的文化观念、脆弱的理论前提、虚假的问题意识、消极的实践意义几个方面探讨新儒学的缺陷。这些争论很难完全达成共识 ,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开展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的讨论。人们对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表现了对哲学性质和功能的理解等哲学观的差异,特别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理解的差异。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理论形而上学,但保留了传统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保留了传统哲学超越的形而上学维度。只有进入和保持在哲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才能有哲学意义和性质的重大问题研究,哲学思维方式仍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三形态检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讨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文化哲学无疑最需浓墨重彩。如果说 ,有关实践哲学的争论构成了“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 ,这条亮丽的风景线却是由文化哲学的“万家灯火”构筑而成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这个“血脉”触摸到了实践这个“中轴”。回头检视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前进的隧道 ,不难体味 ,文化构筑了实践的辉煌 ,实践锤炼了文化的深刻。文化与实践使我们的哲学在世纪末显得十分丰满和富态。具体地检讨文化哲学本身 ,将其置放于研究历史和研究情境的纵与横的坐标之中 ,或说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审视之 ,可…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话语:关于价值和文化现象的思考,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哲学思考中已经有之,但文化哲学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研究领域则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主要不是哲学理性自身内在逻辑演变的结果,而首先是人类文化走向自觉的现实历史进程的结果。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西方社会历史的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使文化层面由历史的深层凸现到历史进程的表层:一是理性化进程中文化模式对个体和社会演进的影响;二是西方所经历的传统理性文化模式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先是19世纪下半叶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现象的实证考察和研究,为…  相似文献   

11.
12.
●主持人话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先进的生产能力及富可敌国的经济总量、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形成的都市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背景。我把“城市化进程”的当代形态称为“都市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是普通的“城镇化”或“城市化”,而是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为发展目标的“都市化进程”,才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与最直接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都市化”进程不仅在范围上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超出了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也深刻地影响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的俄罗斯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最后 1 0年 ,尤其是 90年代末 ,俄罗斯中国学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以为 ,这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中国 (包括俄罗斯学者及政治家一向视为中国不可分割部分的台湾 )经济的顺利发展。它们由于经济的长足进步引起了研究中国的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表明俄罗斯中国学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 ,在俄罗斯汉语学习大为普及。以往汉语学习只是集中在俄罗斯欧洲部分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心城市 (如莫斯科、圣彼得堡 )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符拉迪沃斯托克、赤塔 ) ,而如今一大批城市的外国语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学院都有了汉语部。在莫斯科 ,教…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4,(6):164-165
<正>主持人话语: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结束了自9·11事件开始的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先是提出了重返亚洲,继而转向亚太,最终将这一战略调整定位于亚太再平衡战略。无论美国政府官员或智库学者如何解释,这一战略即使不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起码也是针对中国,以中国为目标,因应中国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中,至目前尚不足百年。对于中国新诗的成就,过去的评论者大都估价偏低。如在1956年,朱光潜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新诗给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像旧诗那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在新诗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新诗人‘过于信任‘自然流露’,结果许往往成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不大高明的散文,这样就当然不能产生诗的语言所应产生的美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争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其实,对新诗价值判断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辉煌的古代诗词的潜在参照系存在。中国古代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新诗尚不足百年,怎样估价新诗的成就,新诗将向何处去,确实值得认真探讨。本刊现邀请了当今比较活跃的诗歌研究者就新诗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问题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话语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 ,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 ,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 ;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 ,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话语:2 0 0 0年,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几件并非偶然的事件:诗歌中的《下半身》杂志创刊,棉棉、卫慧的小说出版并赢得“身体写作”的称号,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阅读身体系列”丛书出版。这几件事情在同一年出现于中国的文学界与学术界,在我看来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或学术事件,而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征候:我们的作家与学者正在用身体乃至下半身迎来新的千年。身体是我们献给新千年的第一个礼物。它似乎也预示着身体将成为新千年中国文学界的新热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身体从幕后走到台前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2 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重大哲学问题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世界哲学流派林立,论点甚多,通过对反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向、主体性、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相对主义等重大哲学问题进行回顾,我们理清了20世纪世界哲学重大问题的发展思路,从而为21世纪世界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5,32(1):37-38
●主持人话语: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学术观点的交汇和碰撞中,大概没有哪个问题像现代性这样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现代性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贯穿我们时代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的焦点性话题.在实践层面上,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危机和后发展或欠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话语:2006年7月20-22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这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以近年来在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