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是中国哲学界最为活跃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如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哲学、公共哲学 ,等等。其中 ,人学理论成为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人在理论上的突显是与中国理论研究者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困境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问题的自觉关照分不开的。从 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开始 ,到 90年代形成了自觉的人学研究领域 ,人学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刊在 2 0 0 1年第 1期开设人学笔谈 ,邀请韩庆祥教授、邹诗鹏博士、贺来博士、王国有博士、王晓东博士等 ,就当前中国人学研究的现状以及 2 1世纪中国人学的研究方法、人学定位、人学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促进人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研究是 2 0世纪中国哲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比较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各种问题的提出和各种见解的冲突 ,总是集中于文化层面 ,现代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始终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所以 ,继五四时期的“文化热”之后 ,在 80、90年代 ,文化哲学又成为学术界重新关注的热点领域。文化哲学以其反思的深刻性、透视问题的广阔性、批判的先锋性 ,开拓了中西哲学与文化的比较领域 ,整合着各种不同方向、研究不同问题的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因此 ,对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进行问题透视…  相似文献   

3.
文化哲学从 2 0世纪 80、90年代开始在中国哲学界成为显学。现代文化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走向自觉与 2 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层面上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 ,而在中国 ,文化哲学则是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现代文化哲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或研究领域 ,而是内在于众多现代哲学流派和学说之中的哲学主流精神或哲学发展趋势。在近现代哲学演进中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等人的历史哲学理论、本尼迪克特等人的文化模式理论、以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以法兰…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6,33(4):5-11
文化哲学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国哲学界成为显学,与实践哲学、发展哲学、交往理论、人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并列为中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新兴领域之一,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应当说,在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等方面,文化哲学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文化哲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它的理论边界比较模糊.应当说,理论边界适度的开放性对于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如果这种开放性没有任何限制和任何边界,则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5.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既表现在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青睐,也表现在过程哲学新一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在美国克莱蒙特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的推动下,过程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速开展,尤其是几所过程研究中心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中国学者对过程哲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过程哲学在中外学术交流上走在了前列。有鉴于此,我刊从本期起开设"过程思想研究"专栏,该专栏主要发表国内外过程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这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关联的国际性学术流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以后不仅在英美国家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国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这三个流派是科学文化哲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科学文化哲学发展的最前沿的领域,同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争论最大的哲学流派.文章简要介绍了后现代科学文化哲学、后殖民科学义化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4日景海峰曾经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有三件大事最可注意:一是新出土材料的发现,特别是郭店竹简和上博楚简的问世,激起一阵阵上古思想研究的热潮;二是经典诠释的新开展和"中国诠释学"的探讨,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新的视阈;三是对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在总结和梳理传统哲学之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提出了重写中国哲学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0.
孟:这几年,文化哲学热在大江南北兴起,新见纷呈,现在好象有些悄悄冷落,我们感到有必要关注这一情况。就学术界内部看,文化哲学无法深入下去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讨论的价值取向还没有趋于一致。我感到文化哲学的讨论还应继续走向深入。 邹:对此我有同感。我们目前的文化哲学研究,夹杂了一些和时代不太合拍的东西。我感到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还是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应关注于我们的时代,立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主题。 孟:当然不能否认这几年我们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觉得还不能满足于这个层次,仅仅回顾而无前瞻是不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对德国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及文化哲学在德国获得的系统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当前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当前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范围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阐释,展示了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其在20世纪90年代复兴和当前迅速发展的新动向。并以德国文化哲学研究为范例,揭示了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方向的性质,澄清了当下流行的一些将文化哲学等同于一个主题领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置身于当代世界 ,置身于”现代”现象里 ,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现代性问题”。在哲学视野中 ,由于现代性问题的多层面性、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 ,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刊本期围绕着“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主题发表姚大志教授、傅永军教授、尹树广教授、沈湘平博士、王晓东博士的笔谈文章 ,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新的思索 ,使这一重大问题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张锡勤教授 ,1 93 9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 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先执教于黑龙江大学历史系 ,两年后转入哲学系。现任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张锡勤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以及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上成绩斐然。近些年来 ,他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哲学简史》、《中国近代思想史》、《陆王心学初探》(合著…  相似文献   

14.
自我解构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8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现象正日益影响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虽然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理论领域从80年代开始追踪介绍、研究了后结构主义、后实用主义、新保守主义、后科学哲学、新西方马克思主义,但是,宏观上还没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把握当今国际思想潮流,微观上,对后现代主义重要理论家德里达、利奥塔德的思想也缺乏研究。94年西安中国首次哲学界“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以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不同领域交叉为特征,在探索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司题上,两个领域的人士都感到对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8 0年代初 ,价值哲学便被我国哲学界推至热点话题研究之中。 2 0年来 ,价值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评价论、价值观念、需要问题等已成为哲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期我刊开辟了“价值哲学笔谈”专栏 ,特邀我国在价值哲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研究专长的专家李德顺先生、刘奔先生、李连科先生和朱葆伟先生 ,就“价值哲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等问题以及当前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展开讨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张岱年冈田武彦90年代初,我在日本九州大学学习期间,冈田武彦先生曾跟我谈起他生平的最后两件大事,一件是到中国江西、两广等地实地考察王阳明遗迹;另一件就是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张岱年先生就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这一前瞻...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1992年第1期起,本刊开始推出文化哲学研究栏目。七年来,我们邀集了数十位跨世纪的青年学者从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等不同的视角对人类精神的演进历程与前行态势做了多元的回顾和跨世纪的前瞻,为广义的文化哲学的建立做了准备性工作。本刊将继续推进这一研究,并将有意识地把研究的视野投向文化哲学的建构,因为我们相信,文化哲学将是21世纪的自觉的哲学形态。本期我们刊发衣俊卿教授和丁立群教授关于文化哲学的主题与研究层面的两篇论文,以期引起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斌 《求是学刊》2001,28(4):16-18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之一。过去 2 0年中国哲学界许多问题的展开和许多理论倾向的形成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相关。李惠斌教授认为 ,在过去 2 0年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迪 ,为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性话语模式 ,提供了重要的话语背景。张一兵教授强调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进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同时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研究的重心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胡大平博士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了专门的划界。张翼星教授概括了目前哲学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哈贝马斯以及关于萨特思想和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大大突破原有若干派别的范围或框架 ,呈现更广阔的视野。陈学明教授回顾了过去 2 0年中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 ,提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着眼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必须拓宽视野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