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元权利基础、公权力权威与良法之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明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2,29(1):71-74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并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简单植入或法律体系的建构 ,也不仅仅是“依法治理”对秩序的促动 ,而关键在于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大力推进市民社会自主性 ,以多元社会权利来平衡和制约国家权力 ,缩减国家权力职能和建立其合法性权威 ,并弘扬正义法精神以实现良法之治。只有这样 ,以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为核心取向的法治秩序才能最终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使法治成为良法之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它使政府服从法律,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它使法律获得民众的普遍信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在法制建设中坚持人本的法律观,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7):107-111
当下的警察法治思维的基础还不是完全循于法治,而是一种行政思维主导下的法律思维。司法直觉与法律思维的叠加、行政思维和特权思维夹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不平衡离析了法治思维的表达,使得警察执法带有法律工具主义的倾向和程序主义的表征。以合法性思维为前提、以权利思维为替代,融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要素,关乎警察法治思维的实践导向,亦有助于当下警察执法思维的有效修复。  相似文献   

4.
贺晓彬 《探求》2000,(Z1):94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关键是依法治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严治党必须走依法治理的新路径。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党呢?依法治党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阮兴文 《社科纵横》2014,(9):104-106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政治民主化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前提和基础。依法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中国目前也制定了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该《条例》存在效力层级较低、规范对象过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相关制定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政府信息公开效果不佳。因此,基于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政府信息公开的客观必然性,应坚持改革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制定《信息公开法》,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始自主体性法理念的凝练 ,功在良善法制度的创就 ,而成于正义化法运作的展开。其中 ,主体性法理念的内核由自由理念、权利理念和法的统治理念三要素组成 ;良善法制度是由以发展人权为核心的权利制度和以拘束公权力为核心的权力制度两大支柱支撑的 ;正义化的法运作则包含立法正义、执法正义、司法正义、守法正义和监督正义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限于篇幅 ,本文仅就法治运作环节略陈管见。法运作的正义化即主体性法理念的物化、良善法制度的现实化 ,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 )立法正义立法正义是法运作的起始环节 ,该环…  相似文献   

8.
遵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我们在社会依法治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不看到,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治安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表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要真正搞好社会治安,就必须依法治理,也就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奠定依法治理的思想基础,采取得力的依法行事的保障措施,真正使依法治安落到实处。一、不断深入进行普法教育,强化依法治安观念,在认识上处理好几个关系,为依法治国打好基础。普法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掌握法律知识,另一个…  相似文献   

9.
法治概念的不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就是依法之治。法治本身未必意味着民主,也不能代替以人为本。这些都是法治这个形式概念之外的实体目标,法治的实现并不表明这些良好的社会目标都能自动实现。从对法治的形式定义进行分析可知,法治概念存在不足。虽然法治和民主是天然的盟友,但是法治概念本身并不涵盖自由或民主,因而在关注法治的同时,不能忽视某些法治以外的重要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阮兴文 《社科纵横》2009,24(2):85-87
公民权是财税法治的全部权力来源和终极目标,财税法治是公民权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财税法治视野中的公民权主要表现为公民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公共服务权和监督权等。我国财税法治化程度较低,导致财税法治实践中公民权的实现程度极低。合理借鉴两权分离主义、财税法定主义和财税联邦主义是有效提高我国公民权实现程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4,31(1):74-79
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2.
唐宏强 《学术交流》2002,1(1):34-40
“法治”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安全阀” ,实现“法治”目标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要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司法功能 ,而此又要依赖于法官恰当地扮演好自身的应然角色。当下中国 ,法官已绝非处于法律虚无主义时代的位置 ,且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和“法治”氛围的渐次营造 ,其使命越来越神圣并任重道远。所以 ,如何造就一批合乎现代“法治”价值要旨的法官队伍是我们必须认真而慎重思索的现实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东  范辉清 《学术交流》2005,(11):61-65
传统行政法关于法律责任功能、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价值取向、“原则+制度”立法技术模式等一些观念,看似毋庸置疑的通说正解,却影响着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良性发展。澄清模糊认识,明确法律的有效运行不能单靠法律责任的强制力,应取决于法律机制整体上的优化配置程度以及法律与客观社会的同步协调程度;确立公正价值的本位价值地位;将原则的规定所体现的隐性的法律精神,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演绎成显性的法律制度。通过各个具体制度的综合效力有机运行使“纸上的正义”转化为“现实的正义”,对目前行政法制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晓丹 《阅江学刊》2012,(6):96-101
《气象法》是气象法律部门的基础性法律,是体现气象法基本特点、基本精神、基本理念与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立法,应具备基本法的地位和功能。我国《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气象基本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价值目标、调整范围、制度内容、法律协调机制以及责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应尽快修订《气象法》,完善基本范畴和制度,以符合气象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Like domestic law,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used in domestic governance, where it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assisting China’s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rule the country and manage state affairs. Incorporating part of international law into domestic law and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rule of law in accord with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demonstrate the openness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hina’s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Translating these propositions into concrete institutional practice will be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v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and promoting world peace.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产生的伦理思想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竺效 《学术交流》2004,(3):15-21
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法律理念,法律理念的实现有赖于构成该国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因此,必须将法律理念具体细化成作为各个法律部门统率的部门法之法律目的。环境资源法的法律目的有其产生的环境伦理思想基础,通过比较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源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我们应当将已被发展了的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形成的主要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Going beyond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the holistic state in rule of law discussion, we can classify the rule of law into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based on the stages and increments of its execu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cal rule of law reflects the stages and incremental progress of building a rule of law China. It has a realistic foundation in society and a profound basis in legal theory.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ecessitates giving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to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t the local level. The attempts and experiments of local government enable us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ule of law at the local level is embodied in three dimensions: “text—action—concept.” Assessment mechanisms and indicators for the loc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framework. The building of the rule of law at the local level should be synchronized with assessment of the rule of law. We need to optimize top-level design, conduct evaluations of local legislation, improve local rule of law work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use a rule of law index to assess the local rule of law in an overall manner.  相似文献   

19.
毕向阳 《社会》2016,36(4):103-132
本文以社会认知论为理论框架,采用量化方法研究了体制内法治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群体总体上存在较高水平的职业倦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法治理念水平、对法治建设前景的信心、实际工作法治化程度等因素均对该群体的职业倦怠影响显著。尤其是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交互项偏回归系数在统计上的显著更值得关注,表明理念、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是引发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科层体制内部为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