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心理学的观点、方法、理论来分析一些历史、政治现象,是政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较早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领袖人物,他们把研究领袖人物的心理叫心理历史学。“文革”十年,作为诺大中国的一段动乱历史,其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图从领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对文革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一、毛泽东同志决定发动“文革”的心理学分析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功过是非,已有很  相似文献   

2.
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王玉恒《哲学研究》编辑部“文革”前,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苏联引入的教科书的思路来研究、阐述和宣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当时,还没有一本系统阐发认识论的专著。“文革”后,在...  相似文献   

3.
拙文《我们是“抄袭的一代”?》闪烁登网后,《史学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审就“抄袭的一代”的界定依据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的确,这是拙文表述时用词欠推敲造成的一个疏忽,把“皆是”改成“大都”就较妥些,笔者对周先生的严谨表示钦佩。不过仍需说明一下,我真正的意思是“文革”对人所必需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破坏实在太大,而我们这个时代严重的抄袭剽窃现象肯定是灾难性后果之一,殃及范围包括“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人们。老一代学者具有过去的“底子”,因而没有“蔚然成风”,“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会道门的研究,由于档案封存山积,阅读非易,会道门又具有神秘色彩,研究难度较大,所以问津者很少,几乎成了“绝学”。已故史学家魏建猷先生“文革”前用多年时间收集的会党史资料卡片数千张,“文革”中被当作“四旧”付之一炬。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魏先生又带领他的研究生们向中国会党史领域作攻坚战。他的学生们不负师望,近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帮会史》和《中国会道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对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涉猎一点有关心理科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收触类旁通之效,深化和加固自己所从事研究的学理根底,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近年来新学科崛起之林中窥见,由于心理学同社会科学诸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缘”,相继出现了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商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婚姻家庭心理学等,从而成为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独立研究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心理学著作的出版,繁花似锦,收获甚丰。甘版心理学图书,也由于选题抓得较早、作者的权威性、适合我国国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追星”这个词,越炒越热了。对电影电视明星尤其是歌星崇拜的现象,已成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时尚,而且其势头有增无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一个追寻自我认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完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自我发展定向等一系列人生任务。为此青少年很需要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些理想的榜样。所以偶象崇拜是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心理需求的反映,是其成长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8.
如何公正地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成就,是当今理论界客观存在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代理论工作者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几经起伏和变化。“文革”前多为满堂喝彩;“文革”中则是一概横扫;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恢复名誉,评价甚高;进入80年代后不少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评论家对“十七年文学”多持批评态度。为何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评价竟会如此翻来复去、起伏不定、褒贬悬殊?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吗?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独有现象吗?这与评论家自身的政治素…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浩然的创作经历是非常独特的:“文革”前,他写出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小说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文革”中,在绝大多数作家都不能写或不想写的情况下,唯有他,写出了不少迎合那个特殊时代的作品,致使他的创作误入了歧途;“文革”后,他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又写出了大量的为读者喜爱的小说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大提出,“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在青少年中普及”的要求,给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谈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新风正在蓬勃发展,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理想,是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内容既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还应包括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现象的实证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 《社会科学》2006,(5):92-105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是处于心理冲突中还是可以平稳度过,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讨论的焦点。“推拉理论”揭示了青春期中青少年性行为何以发生,又何以约束的本质。通过15年来对大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行为变化的跟踪发现:(1)“环境变量”是健康的,性教育开展本身将有利于绝大多数青少年安稳地度过青春期,而不是相反。(2)城市青少年性行为“滞后释放”现象。即一方面对青少年 (中学生)性行为存在“高估”偏向,另一方面却对大学生性行为存在“低估”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化革命”前17年;二、“文化革命”时期;三、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鉴于第二时期是凋零期:名目繁多的“大批判组”取代了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有如起诉书、判决书的文艺批判在冒充文学评论与研究,因而这里略而不谈。“文革”前的17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6月,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艰苦创业、全面建设的阶段;反右扩大化后至“文革”前夕,则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迂回徘徊阶段。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下列特点: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文学评论,从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最深刻的革命。“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13.
自翁同龢1904年去世至今 ,百年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他死后至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后至今三个阶段。就其一生 ,多数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对近代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 ,反对投降 ;戊戌运动中力图自强 ,促进变法 ,对国家民族做过有益的贡献。他为官清正、操守廉洁。但对其戊戌年间的变法思想、举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开缺革职原因等存在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嫉妒动机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 当今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率都在直线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及我们浙江省在“严打”以后的青少年犯罪又趋上升状态。 为了抑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就很有必要认真探究一番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笔者前几年在大学工作期间曾在研究妒嫉心理过程中,发现严重的嫉妒心理很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调到政法部门工作后,接触了大量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资料。终于证实:好多的青  相似文献   

15.
王宇英 《晋阳学刊》2006,(2):125-126
对“文革”的关注,早在“文革”刚刚结束时就已经开始,官方的否定、批判以及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构成了当时的主体内容。1985年以后,较为正式的“文革”史研究工作渐渐展开。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首先,相关史料仍比较缺乏,二是研究视角的狭窄,三是研究方法的单一。而口述史方法之所以能够对“文革”研究有所裨益,正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三点不足。首先,口述史方法有助于充实“文革”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文革”时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最为特殊而敏感的一…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网络成瘾”这一种上网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青少年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成瘾”及临床初步诊断的讨论 ,从青少年的生活层面、文化和社会层面、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需要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提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为辅、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强化行为矫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7.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级的直属工作部门有113个(其中厅局以上机构100个),比“文革”前增加38个,干部职工总人数13,600多人,比“文革”前增加6,300多人。“文革”前,每个专区(市)一级机关一般为500—600人,现在1,400—1,500人。县一级机关的人数也比“文革”前多得多。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不是“人多好办事”,也不是事业发展摊子一定要铺大;相反,党政机构臃肿,层次过多,摊子过大,有八大弊病: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青年改革研究会学术理论部于七月九日组织召开了《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反思“文革”的意义何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不能满足于给“文革”作出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结论,更不应该把“文革”、“封存”起来束之高阁,不让“文革”的参加者来研究。大家在发言中指出:“文革”作为一个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其历时之长久、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  相似文献   

19.
为陶东风先生描画其“思想肖像”,并非一件易事。像大多数以学术为志业的学院学者一样,他的个人性情、心路历程、乃至“微言大义”,往往隐藏在学术背后,成为一种“压在纸背的心情”,不细细体会,就不能明白。陶先生一九五九年出生,童年及青少年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虽然算起来,陶先生当属学者刘小枫所划分的“‘四五’一代”———“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生长,七十至八十年代进入社会文化角色的一代”,①但“文革”对他而言,只能算是一种“政治无意识”,对他此后学术的影响是隐秘的。陶先生一九七八年进入大学,像所有“‘四五’一代”一…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人印象中,“文革”是一场以“破旧立新”为旗帜的最大规模群众运动。但是,如果稍微一些文化学研究就不难发现:“文革”中爆发流行的许多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反倒是复活了最原始古老陈旧的文化形态。因为“文革”中最野蛮和最疯狂的,莫过于席卷全国的抄家、揪斗、打砸抢烧、“破四旧”等等狂潮,所以下面就从分析这些行为入手,说明它们是如何在“破旧立新”的旗帜下,原封不动地大行着原始时代的种种巫术方法的。 一、“打倒刘少狗”与马道婆通过损害 姓名、画像而杀人的“黑巫术” 经过“文革”的人们一定记得,当时中国到处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