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的正直男性神形象与中国文学中既具神秘色彩又融入伦理文化的侠意象十分契合;而神与理想文士的叠化,又使神富有知性的光芒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蒲松龄在神的故事中寄托了他的济世怀抱和诗意的人生情趣,同时,正直男性神形象又与书中美丽深情、精灵绝慧的狐子鬼女形象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互补。  相似文献   

2.
如把鲧神话在西周和屈原所在的时代楚国的神性还原重构,可见他与埃及大神奥赛里斯具有类似的神性和故事关目,他是农业神、土地神、植物神、太阳神,有以农业为核心的许多贡献,有农业神都有死亡和复活的关目,以及成为冥府之神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道教以多神信仰为特征。除三清、四御、八仙等为道教所专有的神与仙人之外,道教还把许多民间俗神纳入自己的神谱和信仰体系。主要有雷公、城隍、土地、门神、灶君、财神、文昌、关帝、妈祖等。随着民间信仰的流行,在口头文学中也伴生出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故事。其中以对土地爷和灶君的信仰最为流行,几乎在中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因而有关这两位俗神的传说故事也格外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4.
赫西俄德的《神谱》讲述了古希腊诸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赫西俄德向我们展现了诸神的谱系与诸神与人起源的关系.通过对神王宙斯与其他诸神属性的梳理,通过宙斯的“王权”、人的起源、人与神的分离,来讨论赫西俄德对人的城邦中的秩序、限度、关系的理解,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搜神后记》作为《搜神记》的续书共116则,除极少数取自《搜神记》、《孔氏志怪》、《灵鬼志》外,绝大部分素材取自当世之事。由于其创作乃为自娱,所以篇目中不少故事颇有情致,内容也比较驳杂,而最能代表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是鬼神怪异故事、神仙长生故事和轮回报应故事这三种志怪范型。它们讲述人的智慧勇敢,描绘道教仙境的美妙,阐发佛教的善恶终有报,真实而曲折的再现了乱世中的社会风潮和人文面貌。  相似文献   

6.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婚恋故事格外引人关注。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态,也有干宝主观创作意图的呈现。以《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为考察中心,对其中女性、男性形象作深入解读,对干宝的创作意旨深入发掘,可以从新的视角更接近真实地认知魏晋时代的人间百态、社会风尚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及明清小说中的神行术,可分为直接在腿上脚上的器具、神帕、钻天帽、入地鞋、灵符等.神行术故事的来源,并非完全出于佛经的木鸟故事,还有中古时期僧传所载高僧们为自神其佛教的幻术表演.故事母题由梵入华的早期,道教法术就敏锐地关注并及时吸收.这一神行能力有时还被宣扬可通过服药获得.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神行异能的"飞毛腿",则是神行信奉由来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8.
“志怪小说”中的“鬼”与“神”是人们给“灵魂”安排的两个归宿,这归宿正体现了人们对世间善恶美丑的划分。人们在安排“灵魂”归宿时必然要给以编排、给以附会、给以解说,从而形成故事和传说。鬼神故事在秦汉已大量产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人们朝不保夕;由于思想领域较少束缚,较多自由;由于佛道及神灭与神不灭之论争,使神仙鬼怪故事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作品上是:数量增岁,篇幅加长,内容丰富多彩。《神仙传》、《列异传》、《述异记》均为佳作,而干宝的《搜神记》堪称集大成者。这些作品虽属实录,但由于民间故事本身就有趣味性,加上记录者的加工润色,所以故事还较有文彩,读来耐人寻味。同时又能使人从故事表面体味到深层内涵,即现实生活的曲折再现。  相似文献   

9.
《剪灯新话》22篇故事中,有16篇涉及到鬼神。这些鬼神故事因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剪灯新话》中的鬼神故事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在题材上对人神故事的弱化和对人鬼故事的偏爱,这是异类题材内部发展演变的结果,更是作者借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有意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阅微草堂笔记》的城隍故事.城隍是中国古代民间和道教的城池守护神,城隍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古老的故事类型,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18则城隍故事,故事类型比较丰富,表现出城隍神的多种职能.唐宋时期,城隍神除了保护城市的职能之外,人们又把他视为冥官,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司法职能,形成了小说中常见的故事类型,后来作为冥间地方官的城隍神有更多职能.《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城隍故事很多是借助梦境和复生叙事的,将梦幻世界、鬼神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呈现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城隍故事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内容.冥官城隍与阳间官吏对比、互补,冥官聪明公正,人世间冤狱丛生,影射清代官场黑暗.在我国鬼神文化信仰中,城隍因掌握人的生死、除暴安良、护国安民等多种职能,拥有广泛的民众信仰.纪昀借助民俗事象和民间信仰,利用民间素材和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实现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民间故事分类里 ,类型名称为“命中注定的妻子”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流传 ,而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则是中国的《定婚店》和《灌园女婴》 ,但就故事的合理性看 ,印度应该是这一类型故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通过“给故事家讲故事,构建故事讲述情境”的实验,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发展策略,为解决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提出个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尔苏是生活在藏彝走廊东端的藏族支系。由于尔苏文化圈处于汉文化、藏文化和彝文化以及纳文化的交汇区,各种文化的辐射和叠加,形成了多元一体尔苏文化特色。在文化圈内,同一母题的民间故事随着地理区域的不同,产生了近藏趋藏、近彝趋彝、近汉趋汉的类型特征。民间故事的这种变异特征称为地理类型学特征。此外,尔苏民间故事还有民间信仰文化特征和家族性传承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民族的幻想故事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理想,既有以追求丰衣足食为主题的生活理想,以颂扬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和不畏强暴的英雄人格的道德理想,也有以赞美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原始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这些发自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和理性呼唤,对新世纪的人们,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越地民间流传的徐文长传说是对徐渭历史形象的演绎 ,更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中大量存在的内容复杂、形象暧昧的传说是民间文化性格的对象化显现 ,也是底层百姓的一种精神体操。在民间文化视野中 ,徐渭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风物 ,是民众历史情感和于越民间文化性格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原始社会的成年仪式对成长型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成年仪式包括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作为成长故事起点的分离,在文化特性和功能上与仪式的分离阶段就存在一定的对应。文章应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了欧洲民间童话中的分离主题,指出分离的动力在于家庭职能的衰微和物质的缺乏;森林与异界构成外在的分离境域;内在的精神分离表现为性禁忌与神圣禁忌。这样,就从文化的渊源和人类的基本心理模式中揭示了有关分离的文学主题与叙事模式的衍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民间童话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特殊的俄罗斯历史所造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了解俄罗斯童话的整体特点、分类、语言、内容等,对我们研究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态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出版两部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和谭达先著《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两部史都是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大发现"时期的学术精品,都从古籍钩沉故事,以故事载于典籍的时期,对作品分期断代。两部史各有什么学术特色呢?谭达先以故事为纲,刘守华以古籍为纲。谭达先分13个时期,按时期列出每篇故事原文、注释,介绍搜集者,所引典籍及其作者,分析故事的思想性、艺术性,并对每一篇定一个故事"型",追求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刘守华分6个时期,引每部古籍的故事原文,或梗概,或译为白话文,进行述评,并进行古今、国内和中外故事比较,对道教故事、佛教故事、20世纪采录的口传故事作专题研究。两位资深学者对于对方作精到的评论,显示学术胸怀与眼光,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闽台民间故事中存在大量凭借机巧制胜的巧女形象。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这些巧女形象在某种意义上隐喻了闽台民间社会对自身边缘性质的历史性焦虑,因而表达了对以中原为主导的中心文化秩序和规范的疏离与趋附,同时也暗含了民众对这种焦虑和缺失的心理回应,即作为缓解焦虑和弥补缺失的补偿性诉求。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机智人物民间故事包括"解难题型"、"连环骗型"等故事类型。经过分析可知,这些故事有些相似的情节结构,都是在统治者和身为劳动人民的主人公的斗争中,主人公凭借智慧巧妙回击了统治者的挑衅或者进攻,回击手段包括"以对方之矛还击对方"、"制造假象引诱敌人钻进圈套"、"得悉对方的进攻手段后躲开对方的攻击"、"置对方于两难境地"等等。这些故事是劳动人民斗争智慧的结晶,不但可以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后人们提供了斗争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