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从《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分析入手,探讨该作品中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男性形象的异同,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族群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相似文献   

3.
华裔作家为抵御身处海外所遭受的欺辱、寻找身份的认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根据需要,对关公形象进行了选择性接受与改造。这是关公形象在美国变异的开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并对华人及华人文化存在偏见,再加上华裔作家对关公形象有意无意的误读,造成了美国人对关公形象的歪曲,最终在影片《我是布鲁斯》中臆造出一个妖魔化的关公形象。这是关公形象在美国的再度变异。  相似文献   

4.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定型化、刻板化的“他者”形象到转型后的归化、认同美国化的形象,再到多元文化中华裔自我建构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跻身美国文学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独特的美国经验。而早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主要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借此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误解,渴望美国白人理解、尊重华人。文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容闳和水仙花的作品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其中"重教"、"游子"、"报国"以及"和"等母题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持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摩擦,演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持久激烈的“赵汤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汤论战”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两者都致力于打破华人模式化刘板形象、对中国文化都有传承并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都是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是的美国华裔作家体验最为深刻的问题之一。《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冲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美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薛福成家族(即无锡城西薛氏家族)诗礼传家、名人辈出,入清以来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读书明理、百业皆本;家族教育、男女兼重;崇尚实学、经世致用;顺应时代、积极转型等。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也颇有活力,体现在教育价值与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薛福成家族文化的这些特色正是该家族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角色深受社会性别的影响。社会性别不同于性,是由社会构建的;而性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社会对两性的期待、要求和评价而构建起来的男女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因性别角色不同而造成的言语差异上。本文拟从英语言语合作原则、英语言语行为及英语语义三方面剖析受性格特征及社会化因素影响的性别角色在英语语言中所反应出来的男强女弱的性别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词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以“男子而作闺音”的文学传统与唐五代特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并有男性心理期待隐藏其后,从中体现出的两性心理的异化尤其是对女性的异化,成为词体本身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男女话语交流在选词上确实存在着差异。它不仅是男女生理及心理发展差异的产物 ,且也有其社会环境及家庭文化等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文化行政是作为宏观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作为微观的文化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文化行政转型是指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行政转型的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行政转型的直接手段,而体制、机制创新是重建文化行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明清都城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象征视角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涵义,以期正确解读凝固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观念,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人最近几年在政治生活中十分活跃,不论是参加竞选还是公民投票,都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的突破。与父辈的华人相比,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参政的萌芽阶段。但是,纽约和洛杉矶两地华人在政治参与度和政治参与方式上有显著差别。通过利用制度分析的方法,考察移民居住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移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从而对纽约和洛杉矶两地华人参政程度不同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民主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当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利益动机时,华人会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进程中。纽约和洛杉矾两地华人参政的不同是由两地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构架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