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语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课题组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经由城市历史特点、资源条件、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等资料的系统收集与分析,提出了"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2008年5月,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进行了研讨,后经媒体报道,网友积极参与讨论,部分专家和网友也提出了异议.为明辨是非,本文将这些质疑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种观点是赞成用"激情"定位重庆城市形象,但对定位语中加入"世界"有异议;第二种观点是不赞成"世界激情之都",认为其词义太抽象、宽泛、空洞等;第三类现点是建议用"两江文化名城、山水之城、英雄之都等"作为定位语.然后,重点从城市形象定位的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芙誉性和认同性等原则出发,对这些质疑的现点逐一进行剖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庆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形象资源的城市。它壮美瑰丽、特立独行、璀璨梦幻的激情景观:豪爽耿直、热情火辣的激情民风;吃、穿、行、玩、说的激情生活;热情奔放的激情艺术;凌寒吐艳的山茶花,热情粗犷的黄桷树,浴火重生的火凤凰;直辖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激情发展;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长期受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交融的历史文化等。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对激情的诠释,“激情之都”无疑是对重庆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重庆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形象资源的城市。它壮美瑰丽、特立独行、璀璨梦幻的激情景观;豪爽耿直、热情火辣的激情民风;吃、穿、行、玩、说的激情生活;热情奔放的激情艺术;凌寒吐艳的山茶花,热情粗犷的黄桷树,浴火重生的火凤凰;直辖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激情发展;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长期受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精神交融的历史文化等。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对激情的诠释,"激情之都"无疑是对重庆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40年里,作文纠错性反馈的功效一直是二语写作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学者们纷纷就Hendrickson提出的5个问题阐明了各自的观点。有学者赞成,也有学者对纠错的功效提出质疑,甚至主张完全摒弃。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纠错的确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国内教师应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影响纠错有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一直是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关心、思考和研究的热点,究竟应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重庆城市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从整体城市形象定位与次级城市形象定位两个方面,对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关于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表述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析,以期对重庆城市定位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重庆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现状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一直是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关心、思考和研究的热点,究竟应该塑造一个什么样的重庆城市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从整体城市形象定位与次级城市形象定位两个方面,对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关于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表述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析,以期对重庆城市定位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7.
城市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所有语言和文字的具体呈现,彰显着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万州区的城市形象宣传语是“三生有幸,平湖万州”,万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宣传口号为“万川毕汇,文明之州”,二者作为城市语言景观都直接参与了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运行。应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该类型语言景观与城市的互动过程,剖析万州城市形象宣传语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口号等语言景观指涉的空间,了解城市语言景观的本义、符号关系、社会结构,探究语言景观蕴含的国家政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权势关系、身份认同等内隐意义,发现城市语言景观以独特的可视化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感染性表达着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品牌定位重在提炼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城市特质,进而创造和呈现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风貌.城市品牌的重要目的在于展现城市由内及外的吸引力,并通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内在优势和市场化的竞争力.在重庆城市品牌的构建中,陪都抗战文化是重庆享誉世界的城市特质,表现了重庆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坚强不屈的优秀民族精神,对重庆城市品牌核心内质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化与道家化于一身,两种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0.
对地域文化科学、准确的定位,既是准确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前提,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经济潜能,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考察重庆先民特定生活型式和历史文化轨迹,考证重庆地域文脉的风格特点。并且用“耿直、粗豪、抱团、尚义、劲勇”概括了重庆地域文化的阳刚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仅规定了债权让与中债务人的抗辩权,但是债务人能否放弃抗辩权以及放弃抗辩权的效力如何却被学界所忽视,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比较境外关于债权让与中债务人放弃抗辩权的规定,认为在交易活动中应限制消费者放弃抗辩权,否认其约定的效力。我国应对放弃抗辩权的主体进行区分,明确其作出放弃的方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李颀作品中有近20首诗涉及颍阳和嵩山,“我本家颍北”更明确指出其家乡的具体位置;在唐代,颍阳、嵩阳和登封是有复杂关系的三个地名;东川作为行政建制是在李颀死后才有的。通过考辨,文章认为李颀郡望为河北赵郡,籍贯为唐时河南府颍阳县,即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东川乃李颀归隐颍阳的一别业名称而已。  相似文献   

13.
MBO是近几年并购界热点问题之一,以中国MBO产生的深层动因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宏观方面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剖析了MBO在中国产生的特定背景,微观方面着重于信托收购业务开展及MBO基金的推出,分析了MBO在中国未来规范化操作的可行性。最后,借鉴国外的经验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已经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但是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因难重重,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共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即:全面薪酬调查一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一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大规模古建修缮保护工程之先例。文章通过对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诸多历史细节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反思,充分展现由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基泰工程司、中国营造学社、传统工艺匠师所组成的工程管理、学术研究、技术工艺精英团队的综合优势,为我国当今建筑遗产修缮与保护事业提供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城镇开始逐步进入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和腹地逐步拓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阶段。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改革过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脱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功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新问题。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产城融合培育产业区的分析,提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建议,从而促进小城镇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初政党政治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其研究从对民初政党的个体组织的考察及其深化细化,党魁与政党的关系及其政党思想,政党与议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到整体上探讨民初政党政治在短暂的试行后即走向失败的原因,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世俗情爱的神圣化——浅议旧约中的《雅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其原本意义单纯的以人间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内容被看作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的比喻,或者在基督信仰中被视为是基督爱教会的比喻,从而在寓意和象征上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牢固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供给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制度的生成、供给与创新一个以相关制度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核心的动态平衡过程。本文应用法律经济学的独特视角,研究了法律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探讨影响法律供求的诸多因素,进而指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经济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等相关因素不断发展变化,导致法律的供给也随之变动不居,使之难以达到与法律需求完全吻合的理想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对英语方言的翻译采用汉语方言对等翻译的方法,虽然是目前英语方言翻译的主要方法,但是从翻译效果和后期反响来说却不尽人意。由于英汉方言存在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单纯方言对等直译不能传达原著的精髓。张谷若先生在译《德伯家的苔丝》时候采用山东方言进行翻译,不仅不能完全传达原著的文化,还为国人阅读增加了一定困难。任何语言的方言都无法用另一种语言的方言做对等替换,只有恰当的运用汉语表达法和加以一定的注释说明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