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要求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外国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发展印证了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文化水准,城市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道理;在开发西部城市,塑造西部城市文化形象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这是西部城市建设应采取的重要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则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改变西 部城市化落后状况的关键,就是要依托现有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工业化程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西部 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农村城镇化水平。其战略途径为: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点轴开发;等级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动力与协调性三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余年来,西部地区的劳动和土地产出效率明显改善,但资本的产出效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从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这一转变是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因,但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同一时间阶段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投资率和投资率的增长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且下降速度较快。协调性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缩小了西部地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协调好总量增长与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三大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与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现有西部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应以非均衡增长理论为理论指导,实施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既给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中、东部城市民族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拓宽了新的领域,展现了新的机遇。中、东部城市民族工作在做好城市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下,应突出工作重点,扩充工作领域,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6.
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滞后。西部地区严重的城乡分割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与落后的脆弱的非国有经济和原始农业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西部特点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战略 ,通过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来促进西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东上游地区(川渝藏)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之一.城市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长江上游的城市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总量较少,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分布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幅射功能不强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确立重庆、成都、拉萨等中心城市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创新为动力实现超规发展;有重点的扶持部分有良好基础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逐步完善城市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乡村城市化等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契机 ,西部城市要有效地实施名校发展名城战略以及西部高校要有效地创建名牌学校 ,一是西部地区城市和高校要树立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协调发展观念 ;二是城市与高校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谋求共同发展 ;三是西部高校在创建名校过程中 ,关键是要进行准确的定位 ,即要保持或创造自己的个性、特色 ;四是西部高校在创建名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西部地区存在着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迟缓等问题。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和依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全国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西部大开发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出西部地区优先发展 ,加速西部地区市场培育 ,促进西部 (包括中部地区 )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依次递进的三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西部城市新贫困问题的症结之一即在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各省区在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更加不符合其比较优势,赶超特征尤为突出。这导致在社会和经济转轨时期,西部地区大量的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由隐性转为显性,从而产生大量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在职和退休职工低收入。因此,解决西部城市新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根据西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较为充裕的比较优势优化增量投资,对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伴随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正在统筹谋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借助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成都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立足成都实践,围绕最新发展战略布局,成都应着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构建开放共享经济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和形成横纵错位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兴起,已将“东西对话”推向议程。“七五”计划确定了关于下一世纪开始将建设重点西移的战略决策。这一切构成了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启动的良机。西部地区能否抓住这个良机并以此为基点思考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战略思路,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所以要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东西部的协调平衡,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只有采取合理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早日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5.
论成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两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对成渝两市的重要国民经济指标以及相对优势的现状横向分析比较,浅析了两市合作的前景和领域,并从合作的协调性、互利性方面提出了成渝两地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处理城市关系、促进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部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少,城市间距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西部主要城市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通过对主要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不同级次的城市发展轴线,确立西部城市发展的重点,从而为西部城市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在中西部开发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及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连云港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居于带动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地位,但是,连云港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影响着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科学地确定连云港市作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龙头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并实施国家牵动战略、开放拉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带动战略和人才推动战略,才能昂起连云港龙头,以加快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的大城市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结构和时空分布,是社会经济自然演化形成的,非人力所能强勉。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自有其内在规律;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具体国情,西部在城市发展战略中,需要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走好西部大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由于东中部地区的相继沦陷,一批政府机关、军队、工厂企业、高校以及官员、平民迁至内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西部的城市发展.抗战时期西部一些传统中心城市在规模、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西部城市的发展为最终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其发展的嵌入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有限性.这种具有突变性、暂时性、局部性的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大规模回迁而渐趋沉寂,中国西部城市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必须实施创新战略 ,成都平原经济圈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建设成都平原创新试验特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从而探索一条内陆城市和地区依靠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